暖暖百年幫浦間

暖暖百年幫浦間位於基隆市暖暖區,是臺灣水道工程的重要遺跡,也是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的結合。建於1908年,幫浦間保存完整的機械設備與建築結構,見證了臺灣的水道發展與工程技術。幫浦間的建築風格融合西式與本土元素,內部的雙並直働唧筒是當時重要的取水設備,展現早期水利工程的技術。幫浦間的歷史與基隆市的水道工程密不可分,見證了殖民時期的工程與後期的技術演進,是研究臺灣水道文化與歷史的重要實證。

暖暖百年幫浦間位於臺灣基隆市暖暖區水源路38號,是臺灣水道工程史上的重要遺跡,也是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的結合體。這座建於1908年的幫浦間,不僅是當時水道系統的關鍵設施,更因保存完整的機械設備與建築結構,成為研究臺灣現代化史與水利工程的重要實證。它的存在,串聯了基隆市的水道發展史、殖民時期的工程歷程,以及後期的歷史演變,是臺灣水道文化與工程技術的見證。

幫浦間的建築風格融合了西式工藝與本土元素,其簡約高雅的屋身設計,散發出濃厚的古典建物風情。入口處的石砌結構與拱形門扉,體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材料運用,而內部的機械設備則 showcasing 臺灣早期水利工程的技術特色。這座幫浦間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末,當時基隆市因人口成長與工業發展,對供水需求大幅增加,促使總督府推動水道建設。1896年,濱野彌四郎率領團隊來臺後,便積極規劃水道系統,而暖暖幫浦間的建造,正是這項工程中的一環。

在幫浦間的歷史中,雙並直働唧筒(幫浦)是最具代表性的機械設備。這臺幫浦於1908年建成,當時被稱為「雙並直働唧筒」,是臺灣早期水道系統中重要的取水與壓水設備。它的設計採用雙軸結構,可同時運作,提高取水效率,而輸水管徑為4吋,足以應對當時基隆市的供水需求。這臺幫浦的機械結構保存完整,包括鐵製的泵體、活塞桿、閥門等,是研究臺灣水道工程的重要實物資料。此外,幫浦間內側的井口設計,也反映了當時的工程技術,井口處的石質結構與排水系統,均為後期維護與修復的重點。

幫浦間的歷史與基隆市的水道工程發展密不可分。1895年,日本領臺後,總督府為解決臺灣的衛生問題,延聘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開始推動水道建設。1896年,濱野彌四郎作為助手參與工程,並在1896/10提出「基隆上水下水工事設計報告書」,建議在竹子寮雙龍瀑布上方設置堰堤,作為應急供水方案。然而,因鐵道改線與隧道工事的影響,後期工程轉向暖暖地區,並於1897/4提出「基隆水道工事調查報告」,確定以東勢溪與西勢溪作為主要水源。1898/3,第一期工事開始,至1902/3竣工,其中暖暖幫浦間便是這項工程中的一環。

在幫浦間的歷史中,雙龍瀑布的水文條件與地形特徵,對水道工程的規劃產生重要影響。雙龍瀑布位於基隆市暖暖區,是東勢溪與西勢溪的分水點,其水量穩定,適合作為供水來源。然而,因瀑布的水流量變化大,早期工程曾考慮在瀑布上游設置儲水池,以穩定供水。但後期工程因地形限制,改以暖暖地區的水道系統作為主軸。幫浦間的建造,正是這項工程中,為確保水壓與水量穩定而設置的關鍵設施。

幫浦間的歷史也反映了臺灣水道工程的技術演進。早期的水道系統多採用自然地形與重力流,而幫浦間的建造則引入了壓力泵技術,使水道系統更具靈活性與效率。這項技術的引入,使基隆市的供水系統得以擴展,並在1917年後進一步完善。此外,幫浦間的機械設備也體現了當時的工程技術,例如雙並直働唧筒的設計,便採用了當時的機械工程知識,以提高取水效率與穩定性。

幫浦間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與基隆市的歷史發展緊密相關。作為水道工程的重要遺跡,它不僅是臺灣水道建設的見證,也是殖民時期工程技術與後期歷史演變的縮影。在戰後時期,幫浦間的機械設備雖因歲月流逝而部分損壞,但其建築結構仍保存完整,成為研究臺灣水道工程的重要實物資料。此外,幫浦間的歷史也與基隆市的水道系統發展史緊密相關,是瞭解臺灣水道工程與歷史的重要窗口。

在現今,幫浦間作為歷史建築,仍具備一定的文化價值與教育意義。它不僅是臺灣水道工程的見證,也是研究殖民時期工程技術與後期歷史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此外,幫浦間的歷史也與基隆市的水道系統發展史緊密相關,是瞭解臺灣水道工程與歷史的重要窗口。在旅遊與文化教育的觀點,幫浦間的歷史與建築價值,使其成為基隆市的重要文化資產,吸引許多歷史愛好者與學者前來參觀與研究。

附近的景點
六堵代天府
百福運動公園(百福水漾樂活會館)
六堵險圳步道
芳裕農場
七堵鐵道公園
金明昌休閒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