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城迎曦門

迎曦門是竹塹城唯一留存的城門,也是國定古蹟,歷史與建築價值都很高。它建造於1826年,由進士鄭用錫等人推動,象徵東方的希望與光榮。日治時期,其他城門被拆除,僅餘迎曦門,成為新竹的重要歷史見證。建築上使用唐山石與花崗岩,結構精緻,城樓設計獨特,展現傳統工藝與防禦功能。現在的迎曦門不僅是文化標誌,也成為新竹市的旅遊熱點,周邊還有東門市場、城隍廟等歷史景點,見證新竹的歷史與文化延續。

竹塹城迎曦門作為竹塹城現存唯一留存的城門,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其歷史與建築價值深具代表性。這座城門不僅是新竹地區重要的歷史遺跡,也象徵著臺灣城市發展的轉折與文化記憶的延續。從其建造背景到現今的保存狀況,迎曦門的歷史軌跡與建築特色,展現了臺灣城牆文化與地方歷史的深厚根基。

迎曦門的建造可追溯至1826年,當時進士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為磚石造城牆,並建四座城門。東門「迎曦門」、西門「挹爽門」、南門「歌薰門」、北門「拱辰門」,皆以磚石結構建造,其中迎曦門的「迎曦」二字,取自日出之國的意涵,象徵著東方的光榮與希望。這座城門於1827年起興建,歷時兩年建成,成為當時竹塹城的重要防禦工事。然而,1902年日治時期,總督府開始實施「市區改正」,拆除竹塹城西南北三門及城垣,僅保留東門迎曦門,使其成為新竹地區唯一留存的城門。這段歷史背景,使迎曦門不僅是建築遺跡,更成為臺灣城市發展史的見證。

迎曦門的建築特色,展現了傳統城門的精緻工藝與結構智慧。其城座高約6米,以唐山石與條形花崗石疊砌而成,城門洞為圓拱形,上方牆面鐫刻著時任淡水廳撫民同知李慎彝所題的「迎曦」二字,這兩字不僅是城門的標誌,也象徵著新竹城的出入口與文化象徵。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經過多次改建,目前為混凝土造,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屋頂部分為歇山重簷式構造,這種建築形式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相當罕見,展現了當時工匠的技術與審美。迎曦門的建築形式,融合了防禦功能與藝術價值,使其成為臺灣城牆文化的重要代表。

迎曦門的現狀,使其成為新竹市的標誌性景點。城門前的廣場經過改造,命名為「新竹之心」,特殊的下沈構造融合了新與舊,使其成為兩項國內建築大獎的得主。這座城門不僅是歷史遺跡,也成為新竹市的文化中心。沿著護城河走,可以見到迎曦門的歷史與現代的連結,城門前的廣場與護城河的景觀,使這座城門成為新竹市的旅遊熱點。

迎曦門的周邊環境,也展現了新竹市的歷史與文化。城門前的東門圓環,是新竹市的交通樞紐,也是新竹市的象徵。沿著護城河走,可以見到東門市場、新竹城隍廟等景點,這些景點與迎曦門共同構成新竹市的歷史文脈。東門市場是臺灣歷史最長的市場之一,而新竹城隍廟則是新竹市的信仰中心,這些景點與迎曦門的歷史軌跡,共同展現了新竹市的文化與歷史。

迎曦門的歷史與建築,也反映了臺灣的城市發展與文化變遷。從1826年的建造到1902年的保存,迎曦門的歷史軌跡,展現了臺灣城市從傳統防禦工事到現代文化標誌的轉變。這座城門的現狀,使其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見證,也是新竹市的象徵。迎曦門的歷史與建築,不僅是臺灣城牆文化的重要代表,也展現了臺灣城市發展的深厚根基。

迎曦門的歷史與建築,也展現了臺灣文化與藝術的價值。這座城門的建造,融合了傳統工藝與建築技術,使其成為臺灣建築史的重要遺產。迎曦門的現狀,使其成為臺灣文化與藝術的見證,也是新竹市的文化標誌。迎曦門的歷史與建築,不僅是臺灣歷史的重要見證,也展現了臺灣文化與藝術的價值。

迎曦門的歷史與建築,也展現了臺灣城市發展的轉折與文化記憶的延續。從1826年的建造到1902年的保存,迎曦門的歷史軌跡,展現了臺灣城市從傳統防禦工事到現代文化標誌的轉變。這座城門的現狀,使其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見證,也是新竹市的文化標誌。迎曦門的歷史與建築,不僅是臺灣歷史的重要見證,也展現了臺灣文化與藝術的價值。

附近的景點
影像博物館
護城河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新竹火車站-站前廣場
消防博物館
關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