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博物館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結合歷史與懷舊,以彩繪牆、虛擬巷道、互動導覽等特色展區,重現眷村生活。彩繪牆描繪50年代日常,小戰機區讓孩子體驗歷史,飛機副油箱水塔見證居民智慧,虛擬巷道與生活展區讓人身歷其境。互動導覽與烽火重生展區深化歷史理解,博物館不僅保存記憶,也連結情感,讓人感受鄉愁與歷史的溫度。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是一座融合歷史記憶與懷舊情懷的空間,其建築外牆的彩繪牆、虛擬巷道、生活寫實展區與互動導覽系統,共同構築出一個充滿軍事與鄉愁氛圍的場景。從入口處的實體紅木門與水泥門柱,到展區內的軍事裝備與生活器具,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對過去歲月的追憶與敬意。以下將重點介紹博物館內幾個最具代表性與特色的場景,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座連結歷史與情感的空間。

首先,博物館建築外牆的彩繪牆是整體空間的視覺焦點。這幅超大型彩繪作品以50年代眷村生活為主題,畫面中融入了眷村居民的日常活動,例如兒童嬉戲、家庭聚會、田園勞作等場景,並以細膩的筆觸呈現出當時的氛圍。彩繪牆不僅是網美拍照的熱門地點,更像是一扇窗,讓人彷彿穿越回那個戰亂與移民潮的時代,感受到眷村居民在艱辛環境中建立的溫馨生活。牆面中間的「叩叩叩,有人在家嗎?」畫面,以實體仿古紅木門與水泥門柱為背景,進一步強化了這座建築的歷史感與懷舊質感。

接下來是展區內的「小戰機」區域,這是一處專為兒童設計的互動空間。展區圍牆旁排列著一整排仿古造型的可愛小戰機,這些戰機的造型設計不僅保留了軍事元素,更以童趣的色彩與形狀吸引孩童注意。戰機的座艙與機頭由木製結構組成,並附有安全措施,允許20公斤以下的孩童乘坐。當孩子們坐上戰機,透過3D彩繪的戰機造型,彷彿真的置身於戰爭時代,這不僅是遊戲的體驗,更是一種對歷史的沉浸式感受。許多家庭在這裡留下歡笑與回憶,孩子們在戰機上飛行的畫面,成為他們童年最深刻的記憶之一。

展區中間的「飛機副油箱水塔」則是另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展品。這座水塔是早期眷村幼稚園為解決停水問題而利用報廢的F100戰鬥機副油箱建造的,當時的眷村居民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以極其簡陋的工具和材料,創造出這座用於儲水的水塔。如今,這座水塔已成為眷村文物的象徵,展區中透過文字與影像說明,讓遊客瞭解這座水塔在眷村歷史中的重要性。水塔的結構與設計,也展現了當時居民面對困境時的智慧與創造力,令人對那個時代的生存精神產生敬意。

展區另一個重點是「虛擬巷道」展區,這是一處以眷村生活為主題的沉浸式空間。展區內佈置成一個微型的眷村巷道,牆面與地面均以彩繪與木製結構呈現出當時的街景,例如眷村居民的家屋、市場攤位、公共場所等。展區中間的「大皮箱堆」與「蒸籠臺」,則是透過實體與彩繪結合的方式,呈現出眷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勞動與生活習慣。展區內還設有路燈、母子留影等細節,讓遊客在走過這條「巷道」時,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的眷村生活。這處展區的設計不僅讓遊客感受到眷村的氛圍,也讓他們對眷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有更深的瞭解。

在展區的後方,「眷村生活寫實展區」則是以實際的軍事與生活器具為主軸。展區內展示了當時眷村居民使用的各種器具,例如軍用制服、軍醫器材、飛行員帽、砲彈模型等,這些展品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展現了當時眷村居民在戰亂與移民潮下,如何以簡陋的工具與資源,建立自己的生活。展區中的「客廳一隅」與「臥室」,則是以木製結構復刻出當時的眷村住宅,讓遊客在其中彷彿能聽到當時的家務聲與日常談話,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馨與實質。

展區內的「互動導覽」系統則是現代科技與歷史記憶的結合。導覽系統透過螢幕與音效,為遊客提供關於展區內容的詳細說明,並引導遊客前往各個展區。導覽系統的設計不僅方便遊客瞭解展區內容,也讓遊客在探索的過程中,能更深入地感受眷村的歷史與文化。導覽系統的聲音與畫面,也讓遊客在不同展區中,能獲得更完整的歷史資訊,這對於喜歡歷史與文化的人來說,是一種極其重要的體驗。

此外,展區內的「烽火重生~戰亂移民潮」展區,則是以歷史事件為主題,展區中展示了當時的軍事裝備、戰爭畫面、移民潮的歷史資料等。展區中的823砲戰砲彈模型,則是當時戰爭的見證,讓遊客瞭解那個時代的戰爭與移民歷史。展區中的軍醫器材與飛行員帽,則是當時軍隊與眷村居民的見證,展區的設計讓遊客在探索的過程中,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歷史與文化。

總體而言,新竹市眷村博物館透過其獨特的設計與展區安排,讓遊客在探索的過程中,能感受到眷村的歷史與文化。從彩繪牆的視覺震撼,到虛擬巷道的沉浸式體驗,再到生活寫實展區的實體見證,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對過去歲月的追憶與敬意。這座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讓遊客在探索的過程中,能與過去的記憶產生共鳴,感受到那份濃厚的鄉愁與懷舊情感。

附近的景點
綠園道公園
東大飛行公園
黑蝙蝠中隊文物陳列館
長和宮
水仙宮
長和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