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節孝坊

蕭氏節孝坊位於臺南中區,隱藏在小巷中,是臺南唯一的節孝牌坊,建於1800年,結構獨特。這座牌坊表彰了蕭良孃守節撫養兒子的事蹟,展現清代對女性忠孝的重視。牌坊雕刻精美,有聖旨牌與花卉圖案,象徵美德。雖然長期不為人知,但近年因修復與推廣逐漸受關注,成為臺南歷史文化的重要遺跡。

蕭氏節孝坊位於臺南市中區,隱藏在府前路一段304巷的曲折小巷中,與周邊古蹟與民宅交錯,形成一幅歷史與現代交融的風景。這座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的石坊,是臺南市現存唯一的節孝牌坊,也是全臺僅見的單間二柱二樓式結構,其歷史價值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臺南古蹟中的獨特存在。雖然位處市區,卻因地理位置隱蔽,長期未被觀光客廣為知悉,直到近年才因歷史修復與文化推廣逐步受到關注。

蕭氏節孝坊的歷史背景源於清代社會對忠孝節烈的重視。當時,朝廷設立「節孝坊」作為表彰女性守節行為的標誌,尤其在丈夫早逝後,女性能繼續履行家庭責任,並長時間守節不嫁,便有機會被授予「節孝」稱號。這座牌坊的建造,正是為了表彰監生沈耀汝的夫人蕭良孃的事蹟。據記載,蕭良娘在21歲時與沈耀汝結婚,然而六年後沈耀汝便去世,留下兩名兒子,其中幼子為遺腹子。面對家庭的重擔,蕭良娘沒有選擇退縮,而是獨自撫養兩名兒子長大,同時勤於奉事公婆,展現出極其堅強的意志與孝道精神。她的行為符合《大清會典》中對「節孝」的定義——在丈夫去世後,年過五十仍守節不嫁,並持續履行家庭責任的婦女。因此,她在嘉慶三年(1800年)被朝廷旌表,並在五年後建起這座牌坊,以締結對她的肯定。

這座牌坊的建築結構簡潔卻具有獨特性。其整體規模極小,僅有兩根石柱支撐上層,中央夾著一塊青鬥石雕刻的「聖旨」牌,並以兩層護檐圍繞,形成典型的牌坊形態。牌坊的下層護檐與上層護檐間距極大,展現出清代牌坊的簡潔設計。在「聖旨」牌的兩側,分別刻有「旌表太學生沈耀汝妻蕭氏」與「清嘉慶五年陽月吉旦立」的落款,表明這座牌坊的建造時間與表彰對象。牌坊的兩側短柱上,雕刻著牡丹、荷花、芙蓉與梅花四種花卉,象徵四季更迭與女性的美德,同時也展現出當時工匠的雕刻技巧。而在牌坊的底部,有一塊「雙龍盤珠」的石額,龍的形象栩栩如生,象徵著忠誠與力量,與整座牌坊的主題相呼應。

蕭氏節孝坊的地理位置與周邊歷史建築有著密切的聯繫。它位處昔日臺灣府城西定坊的海防同知衙門(二府口)附近,而這片區域在清代是臺南的重要行政與軍事中心。如今,這座牌坊與周邊的福安宮、良皇宮等古蹟共同構成一處歷史風貌,雖然福安宮街的巷弄已因現代化而有所變遷,但牌坊仍屹立於原地,與周邊的民宅、古蹟形成一種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在這條小巷中,牌坊與周遭的建築羣交錯,使它成為一個隱藏在市區中的歷史遺跡,也讓遊客在探訪臺南古蹟時,能透過這座牌坊,感受到清代社會對女性忠孝的重視。

這座牌坊的保存狀況也值得關注。在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中,牌坊的部分結構受到損害,但經過修復後,已於2024年完成復原工程,並加裝夜間照明裝飾,使其在夜晚也能被觀賞。這項修復工程不僅保留了牌坊的原貌,也讓它在現代社會中重新獲得關注。此外,牌坊的「聖旨」牌在夜晚因燈光的反射,呈現出青鬥石的質感,使整座牌坊在光影變化下更具歷史感。而牌坊上層的對聯,則是清代書法家的題字,內容為「夢熊三月守冰清畫荻垂後昆之裕,啣鳳九天榮壺秀樹坊顯夫子之名」,這兩句對聯不僅展現出當時書法的精湛,也對蕭良孃的忠孝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成為這座牌坊的文化象徵。

蕭氏節孝坊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它作為清代節孝表彰的實例,更在於它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與評價。在清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受到嚴格限制,但蕭良孃的事蹟卻顯示出女性在面對家庭困境時的堅強與智慧。她的行為不僅符合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也成為後世對女性忠孝精神的典範。這座牌坊的存在,使我們得以透過歷史的痕跡,回顧那個時代對女性的期待,並思考當代社會對女性角色的重新認識。

此外,這座牌坊也與臺南的歷史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在清代,臺南是臺灣的行政中心,而這座牌坊的建造,正是當時臺南社會對女性忠孝價值的體現。它與周邊的古蹟、歷史建築共同構成臺南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使這座牌坊成為一個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歷史遺跡。在現代社會,這座牌坊的保存與修復,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使它成為臺南歷史教育的重要資源。

總體而言,蕭氏節孝坊是臺南歷史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它的存在不僅展現出清代社會對女性忠孝價值的重視,也體現出當時工匠的雕刻技術與建築智慧。雖然位處市區,但它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使其成為臺南古蹟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在現代社會,這座牌坊的保存與修復,使我們得以透過歷史的痕跡,回顧那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並思考當代社會對女性角色的重新認識。它不僅是一座牌坊,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個忠孝精神的象徵,也是一種文化記憶的載體。

附近的景點
總趕宮
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司法博物館)
蝸牛巷
淺草新天地
西市場(大菜市)
原林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