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多座著名的關帝廟,如新竹關帝廟、台北行天宮、臺南祀典武廟等,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有的甚至超過百年。這些廟宇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周倉等將軍,建築風格多為傳統閩南式,有的還保留了獨特的特色,例如新竹關帝廟門口設石鼓而非石獅子。這些廟不僅是信仰中心,也見證了台灣的歷史與文化發展,與地方社區互動密切,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新竹關帝廟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是臺灣著名的關帝廟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淡水撫民同知王右弼倡建,後經多次修繕,成為國家三級古蹟。該廟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太子、周倉將軍,並從祀純陽祖師、嶽武穆王、文昌帝君等神尊。其建築風格簡樸莊嚴,門口不設石獅子而是石鼓,展現其武廟性質。新竹關帝廟在戰後因廟地被用作私娼寮,後由廟管理人江雲水購入改為圖書館與K書中心,體現其與地方社區的互動。此廟不僅是宗教信仰中心,更是新竹地區的文化象徵,其歷史與建築特色反映臺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與變遷。
臺北行天宮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安區,是臺灣最著名的關帝廟之一,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關帝廟。該宮建於1721年,由福建泉州 immigrants 建築,後經多次修繕,現為國家一級古蹟。行天宮主祀關聖帝君,並配祀關平、周倉等將軍,以及純陽祖師、嶽武穆王、文昌帝君等神尊。其建築風格融合福建與臺灣特色,正殿為三進三開間,有「三進三開」之稱。行天宮的匾額多為軍方贈送,柱聯則由新竹文人所題,展現其文化深度。此廟不僅是關帝信仰的中心,更是臺北市重要的文化地標,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與臺灣的移民歷史密切相關。
高雄文武聖殿位於高雄市苓雅區,是臺灣重要的關帝廟之一,建於清光緒20年(1894年),現為市定古蹟。該廟主祀關聖帝君,並配祀關平、周倉等將軍,以及純陽祖師、嶽武穆王、文昌帝君等神尊。其建築風格為傳統閩南式,正殿為三進三開間,有「三進三開」之稱。文武聖殿的歷史與高雄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其廟產曾因日治時期的政策遭徵收,後經戰後修繕,成為地方信仰中心。此廟不僅是關帝信仰的象徵,也是高雄市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雄武廟位於高雄市苓雅區,是臺灣重要的關帝廟之一,建於清光緒20年(1894年),現為市定古蹟。該廟主祀關聖帝君,並配祀關平、周倉等將軍,以及純陽祖師、嶽武穆王、文昌帝君等神尊。其建築風格為傳統閩南式,正殿為三進三開間,有「三進三開」之稱。武廟的歷史與高雄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其廟產曾因日治時期的政策遭徵收,後經戰後修繕,成為地方信仰中心。此廟不僅是關帝信仰的象徵,也是高雄市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宜蘭協天宮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是臺灣重要的關帝廟之一,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現為縣定古蹟。該宮主祀關聖帝君,並配祀關平、周倉等將軍,以及純陽祖師、嶽武穆王、文昌帝君等神尊。其建築風格為傳統閩南式,正殿為三進三開間,有「三進三開」之稱。協天宮的歷史與宜蘭縣的發展密切相關,其關聖帝君被尊稱為「帝君祖」,是因為其關聖帝君由宜蘭礁溪協天廟分靈而出,而礁溪協天廟則由頭城協天宮分靈而出。此宮不僅是關帝信仰的中心,也是宜蘭縣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臺南祀典武廟位於臺南市中區,是臺灣重要的關帝廟之一,建於西元1665年(明永曆19年),現為國家一級古蹟。該廟主祀關聖帝君,並配祀關平、周倉等將軍,以及純陽祖師、嶽武穆王、文昌帝君等神尊。其建築風格為傳統閩南式,正殿為三進三開間,有「三進三開」之稱。祀典武廟的歷史與臺南的發展密切相關,其廟產曾因日治時期的政策遭徵收,後經戰後修繕,成為地方信仰中心。此廟不僅是關帝信仰的象徵,也是臺南市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雄左營啟明堂位於高雄市蓮潭路,是臺灣重要的關帝廟之一,建於清光緒20年(1894年),現為市定古蹟。該廟主祀關聖帝君,並配祀關平、周倉等將軍,以及純陽祖師、嶽武穆王、文昌帝君等神尊。其建築風格為傳統閩南式,正殿為三進三開間,有「三進三開」之稱。啟明堂的歷史與高雄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其廟產曾因日治時期的政策遭徵收,後經戰後修繕,成為地方信仰中心。此廟不僅是關帝信仰的象徵,也是高雄市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雄鳳山區赤山文衡殿位於高雄縣鳳山市,是臺灣重要的關帝廟之一,建於清光緒20年(1894年),現為市定古蹟。該廟主祀關聖帝君,並配祀關平、周倉等將軍,以及純陽祖師、嶽武穆王、文昌帝君等神尊。其建築風格為傳統閩南式,正殿為三進三開間,有「三進三開」之稱。赤山文衡殿的歷史與高雄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其廟產曾因日治時期的政策遭徵收,後經戰後修繕,成為地方信仰中心。此廟不僅是關帝信仰的象徵,也是高雄市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這些關帝廟,不僅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中心,也反映了臺灣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每一座廟宇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體現了臺灣多元文化與信仰的融合。這些廟宇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象徵,也是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