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東區嘉義公園內有座「嘉義明治丙午烈震賑災紀念碑」,是臺灣首座為地震死傷所立的紀念碑,見證1906年嘉義大地震的創傷與重建。碑體以青鬥石雕成,設計融合中西風格,碑文由莊伯容撰寫,詳記災害與救災過程。後因社會變遷曾被掩蓋,直到2000年被重新發現並復原,現為嘉義市重要的歷史與文化資產,提醒人們記取歷史與面對未來的挑戰。
嘉義市東區嘉義公園內矗立著一座歷史深厚、具備重要文化價值的紀念碑,這座「嘉義明治丙午烈震賑災紀念碑」,不僅是臺灣首座為紀念地震死傷所立的紀念碑,更承載著日治時期嘉義地區在1906年丙午烈震中所遭受的創傷與重建的記憶。這座碑體高210公分、寬83公分、厚4.5公分,以青鬥石雕成,採中國傳統蟠龍式造型,正面浮雕裝飾,碑額刻有二龍戲珠的雕刻,碑座則為花崗石構成,整體設計融合了當時的建築風格與文化意象,展現出當時對災難的紀念與對未來的期許。
這座紀念碑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06年3月17日凌晨六點四十二分,當時日治時期的臺灣嘉義廳打貓東頂堡梅仔坑莊(今嘉義縣梅山鄉)發生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這場地震不僅波及嘉義廳中心、鄰近斗六廳、鹽水港廳等數十個街莊,更造成1,236人死亡、2,954人受傷,房屋倒塌與財產毀損的情況慘烈。地震發生後,嘉義廳長岡田信興向日本政府求援,臺灣總督府迅速從臺北派出醫護人員前往救災,展現出當時政府對災民的關懷與行動力。然而,這場天災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心理衝擊,遠遠超越了災害本身,促使當時的嘉義廳參事莊伯容(1864~1932)深切感傷,並倡議建立紀念碑以紀念殉難者與記錄災難的歷史。
莊伯容作為當時嘉義的重要人物,不僅在災後重建中扮演關鍵角色,更以漢文撰寫碑文,將「丙午烈震」的經過與影響詳細記載於石碑之上。碑文內容不僅描述地震的時間、地點與規模,更詳細記載了災害的傷亡數字、房屋損壞情況,以及行政當局在災後的救災與重建措施,被視為臺灣地震史上的第一手史料。碑文的末尾,莊伯容以「明治丙午季冬 羅山 莊伯容謹撰並書」落款,這段文字不僅是對災難的紀念,也象徵著對未來的期盼與對歷史的追思。
然而,這座紀念碑的歷史並非一成不變。1906年12月,碑體最初設立於嘉義旅社前,後因嘉義廳長津田毅一與庶務課長佐佐木、警務課長田中等人勘查後,決定將碑體遷移至嘉義公園保存。此一決定經過莊伯容後人多次與岡田廳長協調,最終得以實現。戰後時期,這座碑體仍屹立於嘉義公園中,但因戰後社會變遷,碑體被貼上「青年育樂中心」的標語,導致其歷史記憶一度被掩蓋。直到2000年,嘉義玉山文化協會理事長李榮昱發現這塊石碑,並經嘉義市文化局與何培夫教授等專家確認,證實這塊石碑正是「丙午烈震紀念碑」。隨後,文化局決議復原碑體,於2001年3月將「青年育樂中心」的碑文敲毀,恢復碑石原貌,並重新豎立於公園內,不過位置未回復原處,並設立「丙午烈震碑說明牌」,以講述其歷史背景與價值。
這座紀念碑的地理位置在嘉義公園內,其所在的公園不僅是嘉義市的重要公共空間,也成為歷史與文化教育的場域。公園內的其他景點,如嘉義市立圖書館、嘉義地質公園等,與這座紀念碑共同構成嘉義市的歷史與自然景觀。然而,這座紀念碑的價值遠遠超越其地理位置,它不僅是對1906年丙午烈震的紀念,更是對當時社會、文化與科技的反映。例如,碑文所記載的災害數據,為後世研究臺灣地震史提供了重要參考;碑體的建造技術與藝術風格,則展現了當時建築與雕刻的水平;而碑文內容中對災後重建的記載,則體現了當時政府與民間對災難的應對與反思。
此外,這座紀念碑的歷史也與嘉義市的社會變遷緊密相連。在日治時期,嘉義廳作為行政中心,其治理模式與文化建設對臺灣的影響深遠。而這座碑體的建立,正是當時嘉義市在災難後重建過程中,對歷史記憶與文化身份的一種 affirm。戰後時期,由於社會結構的改變與政治環境的轉變,這座碑體一度被忽略,但經過文化界的努力,其歷史價值得以重獲重視。如今,這座碑體不僅是嘉義市的歷史見證,更成為教育與文化推廣的資源,吸引學者、歷史愛好者與一般民眾前來參觀與學習。
從這座紀念碑的歷史與現狀可見,它不僅是對1906年丙午烈震的紀念,更是對臺灣歷史、文化與社會的深刻反思。它提醒著後人,災難的記憶不僅是過去的歷史,更是對未來的警示。在當代社會,面對自然災害與社會變遷的挑戰,這座紀念碑的價值更加顯著。它不僅是對歷史的紀念,更是對當代社會如何面對風險、如何重建與如何記憶的提醒。因此,這座位於嘉義公園的紀念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與教育的載體,其存在的意義,遠遠超越了其地理位置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