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噴水池

嘉義市的中央噴水池是當地重要的歷史文化地標,從日治時代開始,它就扮演著城市景觀與公共空間的角色。戰後時期,噴水池曾被用來擺放政治人物的銅像,功能和外貌也隨之改變。1969年,七彩噴泉的興建讓噴水池成為夜景亮點,也成為市民共同的記憶。後來,噴水池也成為政治活動和文化活動的場地,如選舉造勢和藝術展覽,見證了嘉義市的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

中央噴水池位於嘉義市的中心地段,是該市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與文化地標之一。自建置以來,它不僅是城市景觀的焦點,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社會變遷,成為嘉義人共同的記憶符號。從日治時期的規劃構想,到戰後的重塑與政治象徵,再到現代的文藝與選舉文化,這個噴水池的演變過程,實質上也反映了嘉義市的社會發展與文化精神。

日治時代的中央噴水池,最初是作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而興建。在那個時期,嘉義市的發展仍處於快速成長階段,政府為了提升城市形象與公共空間的機能性,選擇在市區中心建造一座噴水池。這座噴水池的設計融合了當時的建築風格與公共空間理念,成為當時嘉義市的標誌性景觀。然而,由於戰後的社會變遷與政治因素,噴水池的樣貌與功能也經歷了多次調整與重塑。

戰後時期,中央噴水池的樣子與日治時期初建的原貌已大不相同。在這段時期,嘉義市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政治氣氛也影響了公共空間的規劃與使用。例如,1956年,噴水池中央的位置被鑄造出當時總統蔣中正的銅像,之後又改為國父孫中山的塑像。然而,這項改變也導致噴水池的景觀被拆除填平,周圍的綠地與樹木也被移除,使得噴水池的空間功能與原來的公共空間角色發生了顯著的改變。

1969年,在許世賢市長任內,嘉義市公所積極推動「嘉義市四大工程」,其中包括拓寬中山路,並計畫於塑像周圍興建具有夜間燈光景觀功能的「七彩噴泉」。這項工程不僅恢復了中央噴水池的原有景觀,更創造出具有夜景效果的噴泉,使得噴水池成為嘉義市的夜景亮點。七彩噴泉的設計融合了當時的科技與藝術理念,使得噴水池在夜間時刻展現出五彩繽紛的變化,成為嘉義市的夜景標誌。

自七彩噴泉完工之後,中央噴水池的意象深植民心,並隨著噴水池周邊的商業與文化活動,逐漸擴大成為許多嘉義市民對於中央噴水池的共同記憶。例如,噴水池周邊的「噴水火雞肉飯」與「七彩木瓜牛奶」等地方小喫,也成為嘉義市的代表性美食,與噴水池共同成為城市文化的象徵。

然而,噴水池的空間功能與社會意義,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產生顯著的改變。在戰後時期,噴水池的空間被用作政治象徵,成為政府宣導與社會運動的場地。例如,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中,噴水池旁的幾位外地年輕人帶來臺北動亂訊息,並演說號召市民反抗,導致嘉義市捲入這場動亂。這項事件使得噴水池的空間功能與社會意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嘉義市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進入現代社會,中央噴水池的空間功能與社會意義也經歷了新的轉變。例如,每逢選舉之前一日,各候選人帶著羣眾在此地造勢較勁,成為中央噴水池的一大特色。這項活動不僅是政治競選的場地,也成為嘉義市民共同參與的社會活動,使得噴水池的空間功能與社會意義進一步深化。

此外,中央噴水池的空間也成為文化與藝術活動的場地。例如,嘉義市文化局在噴水池周邊舉辦多項文化活動,如藝術展覽、音樂會等,使得噴水池的空間功能與文化價值進一步提升。同時,噴水池的空間也成為藝術家與作家創作的靈感來源,如嘉義市前輩畫家陳澄波在1927年的「夏日街景」一圖中,即有中央噴水池的出現,並在他的1933年與1934年的兩張畫作中,呈現當時已然成為嘉義市街中心的中央噴水池週邊的生活樣貌。

總體而言,中央噴水池的空間功能與社會意義,經歷了從公共空間到政治象徵,再到文化與藝術活動的場地,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噴水池成為嘉義市的重要地標與文化符號。它不僅是城市景觀的焦點,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社會變遷,成為嘉義人共同的記憶與文化資產。

附近的景點
文化路夜市
嘉義仁武宮
中正公園
陳澄波畫架
國定古蹟嘉義城隍廟
臺灣花磚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