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趕宮

總趕宮位於臺南中西區,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價值豐富的古蹟,主祀倪府聖公爺,是臺南重要的宗教與藝術見證。廟宇起源於明鄭時期,歷經多次整修,如乾隆年間由楊廷理捐款修復,道光年間改名總趕宮。建築包括三川殿與正殿,彩繪由陳壽彝創作,並供奉倪聖公、開漳聖王等神明。總趕宮在1985年被列為三級古蹟,2000年代成為首個由政府輔導修復的私有古蹟,展現其文化重要性與歷史價值。

總趕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的古蹟,其主祀的倪府聖公爺在當地信仰中佔有特殊地位。這座廟宇不僅是臺南重要的宗教中心,也是歷史與藝術結合的見證。從其建築結構、彩繪藝術到歷史沿革,總趕宮展現出豐富的歷史層次與文化意涵,吸引眾多遊客與信仰者前來參訪。

總趕宮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鄭時期,當時為鄭經所建,作為水師諸鎮共同祭祀的場所。廟宇原名為「聖公廟」或「聖公宮」,後於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再於道光年間因誤傳而得名「總趕宮」。這座廟宇在歷史上多次經歷重修與整建,例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臺灣道道臺楊廷理捐款整修,嘉慶元年(1796年)完工,之後當地居民便在廟中供奉楊廷理的祿位。到了道光十五年(1835年),紳商周清老與海澄縣儒學黃化鯉等人重修此廟,並立碑記載,至今仍存有「重興總趕宮碑記」與「黃化鯉長生祿位」。總趕宮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被公告為三級古蹟,並在2000年代成為臺南市第一個由政府補助輔導私有古蹟自辦修復工程的案例,展現出其文化價值與歷史重要性。

總趕宮的建築結構由三川殿與正殿組成,三川殿是廟宇的入口部分,其門神與正殿牆上的彩繪為知名藝術家陳壽彝所創作,這項藝術成就使總趕宮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正殿中央供奉倪聖公神像,兩側則為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配祀開漳聖王,此外還供奉有楊廷理與黃化鯉的長生祿位。正殿的設計融合了傳統與歷史元素,展現出當時的建築風格與宗教信仰。此外,總趕宮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時右廂重建成了華北宮殿式的觀音廳,這項工程使廟宇的規模與功能更加完善。

總趕宮的歷史與信仰傳承,使其成為臺南重要的文化象徵。倪聖公在當地信仰中被視為航運守護神,他生前因居住於濱海,熟悉航運港道,因此主管海運守護古臺江航運的倪聖公成為臺南特有的神明。據傳倪聖公是唯一一位會開船的神祇,這項傳說使他在當地信仰中佔有特殊地位。總趕宮的信仰活動不僅限於宗教儀式,也包括社區活動與文化節慶,例如中秋博餅活動的歷史與復活,使廟宇成為社區的中心。

總趕宮的歷史與建築價值,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所。廟宇的彩繪藝術與歷史碑記,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與歷史記載。總趕宮的重興碑記與長生祿位,則是歷史與信仰傳承的見證。此外,總趕宮的周邊環境也與其歷史背景密切相關,例如與興南宮的歷史聯繫,以及與其他廟宇的交誼境關係,這些都使總趕宮在臺灣的宗教與文化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總趕宮的景點介紹,除了其主祀的倪聖公,還包括其周邊的歷史遺跡與文化景點。例如,總趕宮附近的雙全紅茶工廠與炭烤店,使遊客在參觀廟宇的同時,也能體驗在地的飲食文化。總趕宮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旅遊與文化資產,吸引眾多遊客與信仰者前來參訪。總趕宮的歷史與建築,不僅是臺灣的歷史見證,也展現出臺灣的宗教文化與藝術成就。

附近的景點
蝸牛巷
蕭氏節孝坊
原林百貨
西市場(大菜市)
淺草新天地
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司法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