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之心願景館位於嘉義火車站旁,前身是國光客運站,現在是鐵路高架化社區工作站。這裡結合歷史與現代設計,保留了許多舊時的元素,如「旅途愉快」的彩繪牌樓。展館以「尋找桃城之心」為主題,用圖文、模型、AR技術等方式,展示嘉義的歷史與未來交通規劃。願景館也會隨著工程進度更新內容,並舉辦座談會,讓市民參與決策,是一個融合文化、科技與社區參與的重要空間。
嘉義之心願景館位於嘉義火車站前東側,原為國光客運嘉義站,現為嘉義市鐵路高架化社區工作站。這棟建築物不僅承載著嘉義交通歷史的記憶,更以現代設計融合歷史元素,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象徵。其命名為「Vision Station」,取自「車站」作為人羣聚集、信息交換與候駕的空間意涵,呼應其作為城市發展與社區參與的樞紐定位。
這棟建築的歷史背景深植於嘉義的交通演變。早期,嘉義市的交通網絡以鐵路為主軸,而這座位於火車站東側的舊站,曾是當時重要的交通樞紐。然而,隨著城市發展,舊站的功能逐漸被邊陲化,但其建築本身卻保留了濃厚的歷史痕跡。在整修過程中,設計團隊特意保留了原為臺汽客運站的「旅途愉快」古典彩繪牌樓,這座藝術性的建築細節不僅是對過去的致敬,也成為現代空間中歷史與當代的對話媒介。這種保留與再利用的設計理念,展現出對城市記憶的尊重,也讓願景館成為一個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空間。
願景館的展覽內容以「尋找桃城之心」為主題,透過多樣的展陳方式,呈現嘉義市的歷史沿革與城市發展。展區中,嘉義火車站的歷史被細膩地梳理,從其作為交通樞紐的時代,到成為城市文化象徵的過程,皆以圖文、模型與互動裝置呈現。展區特別設置了鐵路高架化工程的模擬軌道,讓參觀者能親身體驗未來城市交通的樣貌。此外,展區還運用AR(增強現實)技術,讓訪客透過平板電腦瀏覽3D建模的嘉義火車站與周邊地區,這種科技與歷史的結合,不僅提升了展覽的互動性,也讓觀眾得以以更沉浸的方式理解城市變遷的過程。
作為嘉義市鐵路高架化工程的社區工作站,願景館的展覽內容會隨著工程進度持續更新。例如,工程設計階段的技術細節、施工過程的進度,以及未來規劃的交通路線,皆會透過展板、模型與互動螢幕呈現。這種動態更新的展覽方式,不僅讓參觀者能跟進工程的發展,也讓社區居民能更直接參與決策過程。此外,願景館定期舉辦社區說明會與座談會,邀請工程團隊、建築師與市民代表共同討論工程的優化方向,這種開放性的參與方式,使願景館成為一個真正的「社區參與空間」。
願景館的設計理念也體現了對城市未來的思考。在展覽中,除了對過去的回顧,也透過展區的空間規劃與展陳主題,呼籲參觀者思考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例如,展區特別設置「新站•新都•新生活」的主題展區,透過對未來交通、城市規劃與生活模式的探討,引導觀眾思考如何在發展中保留城市特色。這種對未來的展望,也與願景館的定位相呼應——作為一個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空間,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未來城市的構思者。
此外,願景館的建築本身也展現了對城市空間的再創造。在保留舊站歷史元素的同時,建築的現代化設計使其成為一個多功能的公共空間。例如,展區中設有開放式展覽空間,讓不同主題的展覽能靈活調整展區佈局;也設有互動式資訊站,提供對嘉義歷史、文化與交通的深入介紹。這種彈性與開放性的設計,使願景館不僅是展覽的場地,更成為一個活躍的城市文化中心。
願景館的運作也展現了對社區參與的重視。在展覽期間,展區會定期舉辦工作坊、講座與社區活動,例如針對鐵路高架化工程的設計討論會,或針對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議題。這些活動不僅讓社區居民能更深入參與城市發展,也讓願景館成為一個活躍的社區交流平臺。此外,展區也積極與在地文化機構合作,例如與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聯手舉辦活動,使願景館成為一個連結文化、藝術與社區的空間。
願景館的運營模式也體現了對城市未來的規劃思考。在展覽中,除了對過去的回顧,也透過展區的空間規劃與展陳主題,呼籲參觀者思考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例如,展區特別設置「新站•新都•新生活」的主題展區,透過對未來交通、城市規劃與生活模式的探討,引導觀眾思考如何在發展中保留城市特色。這種對未來的展望,也與願景館的定位相呼應——作為一個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空間,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未來城市的構思者。
總體而言,嘉義之心願景館是一個融合歷史、科技與社區參與的空間,它不僅是嘉義市交通史的見證者,更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構思者。透過對過去的回顧與對未來的展望,願景館展現了對城市記憶的尊重與對未來的思考,使其成為一個活躍的城市文化中心。在這座空間中,歷史與未來、過去與現在、社區與城市,得以在一個建築中交織出豐富的層面,為嘉義市的發展提供一個重要的文化與社會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