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莊社區位於嘉義市東區,是一個結合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的地方。這裡有11個鄰、約2800人,早期以農業為主,種植甘蔗、稻米等作物。社區有獨特的生態,像是舊鐵道轉型的自行車道,兩旁種滿光蠟樹,吸引許多獨角仙棲息,成為生態亮點。社區也重視環境保護,推動友善農法、舉辦生態活動,如獨角仙季,讓居民更認識自然。歷史文化方面,有‘九搬車’的傳說,以及三臺宮這樣的信仰中心。頂莊社區透過社區設施、活動與居民參與,展現活絡的社區精神,未來也持續發展生態旅遊與文化活動,成為嘉義市東區的寶藏地。
頂莊社區位於嘉義市東區,是嘉義市郊一個兼具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特色的聚落。社區面積約10公頃,共有11個鄰,人口約2800人,890戶,自古以來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包括甘蔗、稻米、蔬菜、麻仔、竹筍及雜穀。社區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早期因福建林耀烈與莊姓人家開墾,形成以水車灌溉為特色的農耕文化,其中「九搬車」的故事更成為社區歷史的重要象徵。隨著時代演進,頂莊裏從原名「中莊」改稱為「頂莊裏」,並在都市化過程中逐步發展出獨特的生態與社區特色,成為嘉義東北角的祕境。
頂莊社區的自然生態是其最大亮點之一。社區內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臺糖舊鐵道轉型而來的社區自行車道,這條開放空間的綠色廊道不僅是當地居民的休閒步道,更因兩側栽種的光蠟樹上成羣聚集的獨角仙而聞名。獨角仙,又稱「鐵甲武士」,是頂莊社區生態復育的成果。社區透過改善水質、環境,並種植光蠟樹,成功讓這種稀有昆蟲重新回到自然環境中。每年5月中旬至6月底,數百隻獨角仙會在光蠟樹上盤踞,以各種姿勢互動,甚至角力互鬥,形成獨特的生態景觀。這項自然奇觀不僅吸引眾多民眾前來觀賞,也成為頂莊社區的重要旅遊亮點。嘉義市政府曾於106年舉辦「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頂莊社區以生態保護與社區經營的成果獲選為金牌農村,進一步凸顯其生態價值。
除了獨角仙,頂莊社區的自然環境也因舊鐵道的轉型而成為生態教育的重要場域。社區自行車道兩側的光蠟樹與綠化空間,不僅提供民眾休閒步道,更成為生態觀察的範圍。社區居民與地方組織積極推動環境保護,例如改善牛稠溪北排水的水質污染問題,並透過淨化水道工程,讓周遭環境更為清潔。此外,社區也鼓勵減少農藥使用,推廣友善農法,讓農田與自然環境達成共生共存的平衡。這種對生態的重視,也反映在社區活動中,例如每年舉辦的「獨角仙季」活動,不僅讓孩子與民眾接觸大自然,也透過生態導覽、免廢市集、環保DIY等活動,強化社區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頂莊社區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相輔相成,其中「九搬車」的故事更是社區文化的重要象徵。據傳,林耀烈之子薑母頭發明用木頭做成葉片的水車,透過人力與水力結合的方式,讓農田得以灌溉。這項創新的農耕技術,不僅解決當時的灌溉問題,也成為頂莊社區的傳說。社區內至今仍保留著與水車相關的歷史記憶,並透過地方文史組織與社區活動,讓這段歷史被更多人認識與傳承。此外,社區內的三臺宮是居民信仰的中心,雖然社區內少有寺廟,但三臺宮的存在代表著頂莊人對傳統信仰的尊重與維護,也成為社區活動的重要場地。
頂莊社區的社區設施與活動也展現其活絡的社區精神。社區內設有活動中心、公園與託兒所,為居民提供休閒與照顧需求。例如,社區活動中心經常舉辦文化活動、生態教育課程與社區營造工作坊,讓居民在互動中建立連結。公園則是居民休閒散步的場所,而託兒所的設立也讓單親家庭與忙碌的父母有更多時間照顧孩子。此外,社區內的免廢市集與在地小店,也讓居民能購買到當地生產的農產品與手作商品,強化社區經濟的循環。
頂莊社區的未來發展也充滿希望。社區在環境保護與社區營造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果,並持續推動生態旅遊與文化活動。例如,社區自行車道的綠色廊道已成為嘉義市的旅遊景點,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賞景與休閒。此外,社區也積極與學校合作,舉辦生態導覽與自然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生態知識。社區居民也透過參與地方事務,如環境清潔、植物栽種、獨角仙觀察等活動,讓社區成為一個活躍的社會網絡。
總體而言,頂莊社區是一個融合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與社區精神的聚落。從獨角仙的生態奇觀到九搬車的歷史傳說,從社區自行車道的綠色廊道到三臺宮的信仰中心,頂莊社區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獨特的故事與價值。社區居民在保護環境與推廣文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僅讓頂莊成為嘉義市東區的祕境,也展現了社區對自然與歷史的尊重與珍惜。未來,頂莊社區將持續在生態保護與社區營造上努力,成為一個讓居民安居樂業、與自然共生的理想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