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映月橋位於嘉義縣與市交界,是2018年啟用的新地標,結合工程技術與自然美景,成為熱門賞景點。橋長222公尺,設計靈感來自水文與生態,橋面與護欄有LED燈光與藝術裝置,夜晚特別夢幻。橋身採用高防震防風結構,並融入諸羅樹蛙與葉脈元素,呼應周邊生態。橋旁有黃金風鈴木花海、綠映水漾公園與水躍廣場等景點,讓遊客可同時體驗自然與文化。橋的夜景與藝術設計,更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拍照留念。
彌陀映月橋位於嘉義縣與嘉義市交界處,是2018年啟用的全新地標,以其獨特的設計與自然景觀融合,成為臺灣少數兼具工程技術與生態美感的橋樑。這座單塔斜張橋不僅是連結兩地的重要通道,更以藝術與自然的結合,成為遊客心動的攝影點與賞景勝地。橋體長222公尺,跨河主跨徑115公尺,橋塔高約50公尺,其設計靈感來自水文與自然,橋面與護欄皆以LED燈光與藝術裝置呈現水滴、葉脈與諸羅樹蛙等在地元素,夜晚點燈後更顯夢幻浪漫,成為嘉義市新門面。
橋的設計採用防震7級、防風17級的結構,展現現代工程技術的精準與安全。橋塔的造型似天鵝頸,側旁設有大小兩顆金屬水滴,其設計意象源自葉脈的流動與水滴的順序,象徵自然的律動。橋體上還設有諸羅樹蛙的雕塑與葉脈藝術裝置,這些設計不僅是對在地生態的致敬,也讓橋體成為一個活生生的自然敘事場景。當夜幕降臨,LED燈光點亮橋體,水滴與葉脈的光影在橋面與護欄間流動,與橋面上的圓形漣漪呼應,形成一幅靜謐而動態的夜景畫面,吸引眾多遊客在此留影。
彌陀映月橋的地理位置與周邊景觀密切結合,使其成為八掌溪畔的旅遊熱點。橋的兩岸在3月時,整排黃金風鈴木開滿花朵,形成一片金黃色的花海,成為攝影與IG打卡的熱門景點。而橋與綠映水漾公園的連接,則讓遊客能順利遊覽生態主題的公園。綠映水漾公園原為墳墓區,經生態改造後成為八掌溪畔的親水遊憩區,園內設有諸羅樹蛙的雕塑與解說牌,並設有專屬的寵物區,提供大型犬與小型犬的放電草坪與訓練區,使其成為嘉義市首座寵物公園。公園內的黃花風鈴與原生植栽,與橋體的自然設計相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景觀。
橋與周邊景點的結合,讓遊客能深入體驗八掌溪的自然之美。例如,橋與親水公園的距離僅需短途步行,遊客可在此欣賞溪水的流動與周圍的生態景觀。而橋與水躍廣場的連接,則讓遊客能順遊八掌溪畔的歷史與文化景點。水躍廣場是八掌溪畔的歷史遺址,其設計融合了水文與文化元素,成為遊客瞭解八掌溪歷史的場所。此外,橋與彌陀寺的距離也不遠,遊客可在此處感受佛教文化的氛圍,並結合橋的自然景觀,形成一趟完整的文化與自然之旅。
彌陀映月橋的設計不僅考慮工程技術,更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共生。橋體的建造過程採用了可持續的材料與施工方式,並在橋體周圍設置生態導覽路徑,讓遊客能緩步欣賞八掌溪的生態景觀。橋體上的諸羅樹蛙雕塑,則是對在地生態的致敬,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也能瞭解諸羅樹蛙的生態習性與保護意義。此外,橋體的設計也考慮到遊客的舒適度,橋面設有行人步道與觀景平臺,讓遊客能在此處遠眺八掌溪的美景,並感受橋體與自然的融合。
彌陀映月橋的夜景更是其獨特之處。橋體在點燈後,LED燈光與藝術裝置的光影交錯,形成一幅動態的夜景畫面。橋面上的圓形漣漪與橋體的設計相呼應,使得整座橋在夜色中顯得更加浪漫與詩意。當遊客在橋上漫步,不僅能欣賞八掌溪的美景,也能感受到橋體與夜空的互動,形成一幅靜謐而夢幻的畫面。而橋的兩岸,在點燈後,金黃色的黃金風鈴木與橋體的光影交錯,使得整體景觀更加迷人。
彌陀映月橋的設計與周邊景點的結合,使其成為嘉義市的重要旅遊景點。橋體的獨特設計與自然景觀的融合,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工程技術與生態保護的結合。而橋與綠映水漾公園、親水公園、水躍廣場等景點的連接,則讓遊客能順遊八掌溪畔的生態與文化景觀。此外,橋的夜景與周邊的黃金風鈴木,更是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在此留下美好記憶。
彌陀映月橋的啟用,不僅是嘉義市的新地標,更是臺灣生態與工程結合的典範。橋體的設計與自然景觀的融合,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工程技術與生態保護的結合。而橋與周邊景點的連接,則讓遊客能深入體驗八掌溪的自然與文化之美。彌陀映月橋的設計與周邊景觀的結合,使其成為嘉義市的重要旅遊景點,也是臺灣少數兼具工程技術與生態美感的橋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