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製材所位於嘉義市東區,是個結合歷史與自然的藝文空間,從日治時期的官營木材產業轉型為文化園區,保留了12棟老建築。這裡有木雕展示館、動力室、乾燥室、天車和杉池等重點區域,每個地方都展現木材與藝術、歷史的連結。園內有豐富的歷史設備與自然景觀,適合親子遊玩、拍照打卡,還有木材香氣與日式建築風情,讓人沉浸於歷史與藝術的氛圍中,是文化愛好者必訪的熱門景點。
嘉義製材所位於嘉義市東區林森西路4號,是一個結合歷史建築與自然景觀的藝文空間,自日治時期起便作為官營木材產業的重要據點,現今已轉型為文化園區,保留了12棟歷史建築與自然景觀,成為觀光客與文化愛好者必訪的景點。這座製材所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更以木頭為主題,展現出木材與建築、藝術、自然之間的獨特連結。以下將針對製材所內幾個重點地點進行介紹,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座融合歷史與藝術的園區。
首先,製材所的入口處有著一座原為火力發電廠的建築,這座發電廠在2009年整修後轉型為木雕展示館,成為園區內的重要藝術空間。這座建築本身具有日治時期的風格,紅色的外牆與鋼鐵結構,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形成強烈的對比。進入木雕展示館後,可以看到許多以木材為材料的雕刻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出木頭的質感與紋理,也融入了許多生活化的場景,例如家庭互動、日常活動等,讓觀眾能感受到木頭的溫暖與生活氣息。此外,展示館內還設有嘉義林業文化園區的模型,以及發電機基座的展示,讓遊客能瞭解這座建築的歷史與功能。
接下來是製材所內的動力室,這座建築是製材所的核心區域之一,用於提供能源與控制製材過程。動力室的內部空間寬敞,保留了許多當時的設備與機械,例如發電機、軌道系統等,讓遊客能直觀感受到製材所的運作方式。動力室的牆面與天花板上,有著許多關於製材過程的資訊與圖表,讓遊客能瞭解木材如何被加工成材。此外,動力室的外側空間也設有觀景臺,遊客可以在此遠眺製材所的景觀,感受這座建築與周圍環境的互動。
製材所的乾燥室是另一個重要的重點地點,這座建築主要用於控制木材的含水率,使其適宜保存與使用。乾燥室的內部空間為白灰色的長型水泥建築,牆面與天花板上設有許多關於乾燥過程的資訊,例如不同的木材種類在乾燥時的排列方式,以及乾燥的溫度與時間等。進入乾燥室後,遊客可以聞到濃濃的檜木香氣,這股香氣來自於木材在乾燥過程中釋放的自然氣味。乾燥室內有許多堆疊在一起的木材,這些木材根據種類與用途,以不同的方式排列,讓遊客能瞭解木材在乾燥時的擺置方式。此外,乾燥室的外側空間也設有觀景臺,遊客可以在此遠眺製材所的景觀,感受這座建築與周圍環境的互動。
製材所的天車是另一個重要的重點地點,這座天車用於在園區內運送木材,是製材所的重要設備之一。天車的結構為兩端設置,中間以繩索掛勾串連,宛如木材溜索,可在園區內運送木材使用。天車的外側空間設有觀景臺,遊客可以在此遠眺製材所的景觀,感受這座設備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此外,天車的內部空間也設有觀景臺,遊客可以在此遠眺製材所的景觀,感受這座設備與周圍環境的互動。
製材所的杉池是園區內另一個重要的自然景觀,這座杉池曾為杉池的寬廣綠地,青翠整齊的草地讓人想奔入它的懷抱。兒童在此有一大片的草原可以盡情遊玩,拍攝婚紗網紅網美打卡新景點。杉池的外側空間設有觀景臺,遊客可以在此遠眺製材所的景觀,感受這座自然景觀與周圍環境的互動。
除了以上幾個重點地點,製材所內還設有機具工廠、鋸屑室、焙房、木材倉庫等歷史建築,每一座歷史建築都有其特色功用,在園區裡走訪瀏覽各空間,彷如尋祕一般驚奇歷險。製材所內的木材香氣,讓人感覺全身舒暢。與相鄰的林業景點順遊,能讓兒童看到火車玩具的真實呈現景觀。走在軌道遺址上,雙眼浸淫在優雅沈穩的日式建物上。親子攜手來一場文化小旅行。
總體而言,嘉義製材所是一個結合歷史建築與自然景觀的藝文空間,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更以木頭為主題,展現出木材與建築、藝術、自然之間的獨特連結。這座製材所不僅是觀光客與文化愛好者必訪的景點,更是一處讓人感受到歷史與自然的融合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