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山系_軍艦岩親山步道

軍艦巖親山步道在台北北投,是結合自然與歷史的親子登山路。沿路有砂岩斷崖、風化紋、古蹟和生態景觀,可遠眺台北盆地與大屯山系。入口在照明寺,有日治時期的建築遺跡。斷崖面是最高點,可俯瞰全景,岩石因風化形成獨特紋理。觀景台、石刻、古跡與生態區都是重點,見證歷史與自然的交融。這條步道不只賞景,更讓人深入認識台灣的生態與人文。

軍艦巖親山步道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大屯山系中一條兼具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特色的步道,沿途可見砂岩地形、風化紋、古跡與生態景觀,是臺北市重要的親子登山步道之一。這條步道不僅是觀賞臺北盆地與大屯山系景觀的佳點,也因歷史背景與自然環境的結合,成為臺灣生態與人文歷史的結合體。以下將重點介紹步道沿線的幾個重要地點,並結合其自然與人文特色,帶領讀者深入瞭解這條步道的獨特魅力。

首先,步道的入口位於照明寺附近,這座小寺位於軍艦巖山腳,是步道的起點。照明寺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是為登山者提供歇腳與祈福的場所。寺內保存著一些古樸的木構建築與石雕,展現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是步道沿線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從照明寺出發,沿著步道緩緩上山,首先會看到軍艦巖的斷崖面,這處地點是步道的關鍵景點之一。

斷崖面位於軍艦巖的山頂,是這條步道的最高點,從這裡可以俯瞰臺北盆地與大屯山系的壯麗景觀。斷崖面的地形由砂岩與頁巖交錯組成,經過長期的風化與雨水侵蝕,形成特殊的風化紋與層理結構,這些地質特徵是軍艦巖的代表性景觀。斷崖面的岩石表面因日照少、氣流穩定,形成了較為平順的地形,與周圍山體的陡峭形成對比,是步道沿線最具視覺張力的景點之一。此外,斷崖面的視野廣闊,可以同時看到臺北市的市區景觀、石牌、天母等小山丘,以及遠處的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會的景觀,是觀賞臺北盆地與大屯山系景觀的最佳地點。

從斷崖面下山後,步道轉入軍艦巖的山體內部,沿線會經過一些岩石地形與風化帶,這些地點的岩石因長期的風化作用,形成了多樣的形狀與色彩,如紅色、黃色、灰白色等,這些風化紋是軍艦巖地質的典型特徵。步道沿線的岩石表面有些地方因雨水侵蝕而形成凹凸不平的地形,行走時需特別注意腳步,避免滑倒。這些地點的岩石雖然看起來堅硬,但實際上是由砂岩與頁巖層交替組成,經過長期的風化與剝落,形成了現在的地形。

步道沿線的另一個重點地點是軍艦巖的觀景臺,這處地點位於步道中段,是觀賞軍艦巖與周圍景觀的佳點。觀景臺的地形較為平緩,周圍的岩石與山體構成優美的景觀,是步道沿線的休息點之一。從觀景臺可以遠眺軍艦巖的山體,以及周圍的山脈與湖泊,是步道沿線最具視覺美感的景點之一。此外,觀景臺的周圍也有一些植物生長,如桃金娘、野牡丹、車桑子等,這些植物因土壤較為貧瘠,但卻適應了軍艦巖的環境,成為這條步道沿線的代表性植物。

步道沿線的另一個重點地點是軍艦巖的石刻,這處地點位於步道中段,是軍艦巖歷史的一部分。石刻的內容主要與軍艦巖的歷史背景相關,包括軍事訓練、地質研究等,這些石刻是軍艦巖歷史的重要證據。石刻的字體與風格因時代不同而有所差異,有些是日治時期的刻字,有些是戰後時期的刻字,這些石刻的保存狀況良好,是步道沿線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

步道沿線的另一個重點地點是軍艦巖的古跡,這處地點位於步道中段,是軍艦巖歷史的一部分。古跡包括軍艦巖的歷史建築、石構物等,這些古跡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是為登山者提供歇腳與祈福的場所。古跡的保存狀況良好,是步道沿線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

步道沿線的另一個重點地點是軍艦巖的生態區,這處地點位於步道中段,是軍艦巖生態的重要區域。生態區的植物因土壤較為貧瘠,但卻適應了軍艦巖的環境,成為這條步道沿線的代表性植物。生態區的動物因軍艦巖的環境而適應了較為嚴苛的生存條件,如渡邊氏東方蠟蟬、無霸勾蜓等,這些動物是臺灣法定保育類昆蟲物種,是軍艦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步道沿線的另一個重點地點是軍艦巖的下山路徑,這處地點位於步道末端,是步道的終點。下山路徑的地形較為平緩,周圍的岩石與山體構成優美的景觀,是步道沿線的休息點之一。下山路徑的周圍也有一些植物生長,如香楠、大頭茶等,這些植物因軍艦巖的環境而適應了較為嚴苛的生存條件,成為這條步道沿線的代表性植物。

軍艦巖親山步道不僅是觀賞自然景觀的佳點,也因歷史背景與生態環境的結合,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與人文歷史的結合體。這條步道的每個地點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無論是歷史、地質、生態,還是自然景觀,軍艦巖親山步道都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與文化體驗,是臺北市重要的親子登山步道之一。

附近的景點
照明淨寺_情人廟
新北投善光寺
北投普濟寺
北投文物館
地熱谷_地獄谷_鬼湖
北投公民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