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普濟寺結合日式與閩南風格,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遺產。大殿結構對稱,屋頂與裝飾體現日式建築特色,門額由于右任題寫,內有千手觀音與湯守觀音像,歷史淵遠。住持寮房建於1934年,結構與大殿不同,曾發現江戶時代的觀世音像。庭院有碑刻與佛像,如村上彰一翁碑與子安地藏像,見證歷史與社區互動。寺院不只宗教中心,也是中日文化交流與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
北投普濟寺的建築羣以融合日式與閩南式風格的廟宇主體為核心,周圍散佈著多個歷史建築與文化遺產,形成完整的宗教與歷史空間。從入口處的石板階梯到大殿的屋頂造型,從住持寮房的結構到庭院中的碑刻與佛像,每一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層次與文化意涵。
大殿是北投普濟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其面寬三開間、進深三間的規模,近似正方形的結構,展現出日本建築的對稱美感。屋頂採用入母屋造的設計,屋脊平直,屋瓦以黑瓦為主,鋪設筒瓦與板瓦,並飾有五圓圈造型的鬼瓦與懸魚,這些裝飾元素不僅具有防禦與裝飾功能,也象徵著對神靈的敬意。大殿的外牆為白色,室內木樑保持原色,正面與側面各設兩座窗戶,其中最外側的窗戶製成鐘狀,稱為「花頭窗」,這種設計在臺灣寺院中較少見,反映出日式建築的影響。大殿前方突出供放置香爐處,日語稱「向拜」,門額向前伸出兩根弧形的海老虹樑與主結構相連,中央屋簷亦向前伸出,形成一處玄關,這種形式源自江戶時代的建築風格,展現出中日建築文化的交流。大殿正門額上書有「普濟寺」的廟匾,為1949年更名時由當時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寫,匾額下方的地基與屋頂橫梁皆以烏龜造型裝飾,象徵長壽與吉祥,這種設計與大殿內供奉的湯守觀音像形成呼應,強調寺院的宗教意涵。
大殿內的空間佈局也具備獨特的設計,供奉彌勒菩薩的供桌後方設有地面抬高的佛堂,此設計方便跪坐禮佛,為日本佛寺常見的工法。主要供奉的千手觀音像平時位於湯守觀音像前方,但2017年寺方舉辦湯守觀音見面會時,千手觀音像被請出,意外發現其背後刻有「為寺西氏先祖代代菩提,施主寺西仙次郎」的字樣,這項發現揭示了千手觀音像的歷史背景,也顯示寺院與地方家族之間的互動。大殿內另設有大藏經、寫著「萬德莊嚴」的布幕,以及懸樑上的紅色花瓶狀裝飾,這些裝飾與擺設體現出寺院的宗教儀式與文化傳統。
住持寮房是1934年擴建時所建,面寬七點五開間,進深六開間,佔地四十五坪。建築採用磚造與木構的基礎,建材為臺灣杉木與檜木,牆體為竹編灰泥壁,外牆鋪設雨淋板,內牆敷以白灰壁面,屋頂鋪設文化黑瓦,並以鬼瓦作為裝飾。住持寮房的結構與大殿形成對比,展現出不同功能空間的設計考量。在2017年整修住持寮房時,發現其地下埋藏著一尊安置於廚子的觀世音菩薩像,初步判定為江戶時代的造像,這項發現增加了寺院歷史的深度,也顯示出建築與宗教文物之間的關聯。
庭院中的「村上彰一翁碑」是另一個重要的歷史遺產,此碑由日本前鐵道部長下村宏撰文、題額,記念村上彰一,碑體由鐵道部工務課職員江原節郎所建。碑文內容與建造過程皆反映了當時鐵道部門對地方文化的投入,也顯示出村上彰一在鐵道建設中的貢獻。此外,庭院中的子安地藏像是住持鈴木雪應向日本訂製,於1931年4月24日舉行開眼供養儀式,當時是臺灣最大尊之石雕王地藏菩薩,這項活動參與者包括信徒、小學學生、詠歌講成員與佛教婦人會會員,展現出寺院與社區的互動。
大殿屋頂中的棟札是2000年重修時發現的,該棟札為1934年擴建時所立,上面寫有「請負江原節郎」字樣。棟札上方使用大字書寫「奉真讀大般若理趣分經」,右側小字書寫「佛運延洪 皇基鞏固 萬民和樂」,左側書寫「法輪常轉 仁澤普霑 國土昭平」。棟札下方書寫「寶牘 惟時 昭和九甲戊彌生下浣悃修上棟式主任比丘雪應」,右側書寫「謮負 江原節郎」、「大工 菅定義 同 須川久吉」,左側書寫「建築委員」四字。建築委員的名單總共有四排,第一排為「桐村純一、江原節郎、鳥居嘉藏、戶水昇」,其中桐村純一有「長」字,表示其為建築委員長。第二排為「小川嘉一、吉武才藏、寺西仙次郎、鈴木倉吉」,第三排為「池田永、木曾留吉、松本安藏、塚口重次」,第四排為「大角馬之助、陳清地、周碧、許德定。這項發現不僅確認了1934年擴建的歷史記載,也展現出當時建築團隊的細節與專業。
北投普濟寺的佛像與碑刻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除了大殿內的千手觀音與湯守觀音像,庭院中還有子安地藏像與「村上彰一翁碑」,這些佛像與碑刻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象徵,也記錄了歷史人物與事件。此外,寺院的歷史與地方文化之間的聯繫也十分明顯,如楊吳滿長年管理寺院,使得寺內物品器皿幾乎無太大變動,這項歷史記載展現出寺院與地方社區的互動。2020年舉辦的「愛您愛鄰『祐現』北投湯守觀音祭」系列活動,也體現出寺院在地方文化中的角色,透過祭典活動與社區互動,推動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
北投普濟寺的建築與歷史,不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研究中日建築文化交流、地方歷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從大殿的結構到住持寮房的設計,從碑刻的內容到佛像的歷史,每一處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涵,值得進一步探討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