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別邸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是百年歷史的英國都鐸式建築,原本是大稻埕富商的別墅,後來經過多次改建,成為台北重要的文化地標。這裡曾是日本憲兵隊、藝品館,現為市立美術館管理,並於1987年指定為古蹟。現在由ACME經營,改名為MAISON ACME|圓山別邸,舉辦藝文活動與展覽,如木雕展與日本藝術家個展,讓歷史與當代藝術融合。周邊有台北市立美術館與迪化街,形成台北的文化景觀。
圓山別邸,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三段,是座承載百年歷史與藝術精神的建築空間。這棟1913年建成的英國都鐸式半木構洋樓,原為大稻埕富商所建的別莊,後歷經多次轉手與改造,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文化標誌。其歷史軌跡與建築價值,不僅是臺北市的遺產,更是臺灣藝術與文創產業的見證。從其建築風格到當代的藝文活動,圓山別邸展現出跨越時間的連結,將過去與現在的藝術脈絡融合,成為臺北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場域之一。
圓山別邸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大稻埕是臺北重要的商業與文教中心,許多外資企業與華人商戶在此設立據點。這棟洋樓最初由富商建造,作為家庭成員休憩、度假及招待士紳、政要和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其建築特色為英國都鐸式風格,融合了當時歐洲建築的精緻設計與臺灣本土的建材與工藝。屋頂的裝飾、窗框的設計,以及內部的結構,都展現出那個時代的藝術追求。然而,這棟建築的歷史並非一成不變,它曾被日本憲兵隊徵用,戰後成為前立法院長黃國書的住宅,一度改為藝品館,後由市政府於1976年交由市立美術館管理,1987年10月14日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
圓山別邸的建築風格與結構,是臺灣歷史建築的典型代表。其外觀以藍綠白色系為主,屋頂的裝飾與窗框的設計,皆展現出英國都鐸式建築的特色。屋內的結構則保留了當時的原貌,包括木構的樑柱、地板與牆面,以及原有的傢俱與裝飾。這棟建築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它所經歷的歷史變遷,以及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從最初的家族住宅,到成為市立美術館的展覽空間,再到如今作為藝文活動的場地,圓山別邸的歷史軌跡,成為臺北市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
圓山別邸的現狀,是經過多次修復與改造,使其成為一個兼具歷史價值與現代藝文功能的空間。2021年12月18日起,由餐飲品牌ACME接手經營,改名為MAISON ACME|圓山別邸,作為藝文活動的空間。在這座建築內,不僅有咖啡廳、商品店,也定期舉辦展覽與活動,讓歷史與當代藝術產生連結。例如,2024年3月30日至4月30日,圓山別邸舉辦了「我曾藏於木裏的祕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木雕工坊聯展」,展出了來自不同學生成員的木雕作品,展現出臺灣木雕藝術的精髓與創新。此外,日本藝術家Kubomi的個展也於此舉行,展出了其以藝術創作捕捉生命瞬間的作品,讓觀眾感受到藝術與情感的連結。
圓山別邸的周邊環境,也與其文化價值緊密相連。鄰近的臺北市立美術館,是臺灣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展覽空間之一,與圓山別邸共同構成臺北市的文化景觀。而迪化街則是臺北市歷史悠久的商圈,以百年傳統老店與巴洛克紅磚洋樓為特色,與圓山別邸共同展現臺北市的歷史與文創魅力。此外,大稻埕地區的歷史與文化,也與圓山別邸有著密切的聯繫,這座建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臺北市文化發展的重要節點。
圓山別邸的現狀,是經過精心的規劃與運營,使其成為一個兼具歷史價值與現代藝文功能的空間。MAISON ACME|圓山別邸的經營,不僅保留了這棟建築的原貌,也透過舉辦展覽與活動,讓其成為一個活著的文化場域。例如,咖啡廳的空間設計,融合了歷史與現代的元素,讓觀眾在品飲咖啡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座建築的歷史氣息。而商品店的經營,則讓觀眾可以購買到與這座建築相關的文創商品,讓歷史與當代生活產生連結。
圓山別邸的歷史與現狀,展現出臺北市文化發展的多元與活絡。這棟建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當代藝文活動的場地,讓觀眾在歷史與當代的交錯中,感受到藝術與文化的力量。其歷史軌跡與建築價值,不僅是臺北市的遺產,也是臺灣藝術與文創產業的見證。從其建築風格到當代的藝文活動,圓山別邸展現出跨越時間的連結,將過去與現在的藝術脈絡融合,成為臺北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場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