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海事博物館

長榮海事博物館在台北中正區,結合歷史、科技與文化,展示從古至今的船舶發展。有互動展區和模型,讓遊客了解航海技術。重點包括駕駛臺區域、鐵達尼號展區、現代貨輪與軍艦,還有世界船舶區和中國船區。從古代帆船到現代貨輪,展覽內容豐富,讓人深入感受人類與海洋的連結。

長榮海事博物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是一處結合歷史、科技與文化特色的主題博物館,展覽內容涵蓋從古代到現代的船舶發展史,並透過互動式展區與模型展示,讓遊客深入瞭解航海技術與船艦工程的演變。整座博物館以「海洋探索」為核心主題,透過多樣化的展區設計,引導觀眾從歷史軌跡到當代科技,從傳統工藝到現代工程,展現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緊密連結。以下將針對博物館內幾個重點展區進行詳細介紹。

首先,博物館的「駕駛臺區域」是展覽中的亮點之一。這裡複製了船長指揮船員操作船舶的空間,並透過電腦動畫模擬船舶進入高雄港第二貨櫃碼頭的過程。展區中央設有三臺螢幕,呈現船舶進港後與碼頭起重機互動的場景,展現現代貨輪在港口的作業流程。駕駛臺的每個航海儀器,如羅盤、陀螺儀、水位計等,均來自長榮過去的舊式貨櫃船,展覽中並附有觸控螢幕,說明這些儀器的用途與歷史背景。這項設計不僅讓觀眾瞭解船舶航行的關鍵設備,也透過互動方式,讓遊客親身感受到船長在駕駛臺上的操作流程與決策過程。

接下來是「鐵達尼號展區」,這是一艘具有歷史意義的巨輪,於1912年首航時是當時全球唯一超過4萬噸的超豪華郵輪。展區內透過模型與互動螢幕,詳細介紹這艘船的設計理念、建造過程以及著名的「撞冰山事件」。鐵達尼號的船體結構、煙囪設計、廚房設備等細節,均以高精度模型呈現,並附有歷史照片與歷史事件的時間軸,讓觀眾瞭解這艘船在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展區特別強調鐵達尼號在1912年沉沒後,對國際海事法規的影響,例如「海上公約」的建立,使救生艇的容納數量從原本乘客的三分之一提高到全部乘客,這項改變成為現代航海安全的基礎。

在現代貨輪展區,展覽聚焦於當代貨輪的技術與結構。展區內展示的貨輪為雙層貨櫃鐵殼船,長達269.67公尺,貨櫃容積達3428TEU(1TEU為1個20呎標準貨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貨輪之一。展區透過3D模型與實體船體剖面圖,展示貨輪的內部結構,包括住艙、機艙、貨艙等區域,並說明貨輪的運作原理與功能。展區特別強調貨輪的「雙層船殼」設計,這種結構能有效抵抗海浪與風浪的衝擊,提高船體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此外,展區內還展示貨輪的船艏標示、船艉國旗等細節,並透過互動螢幕說明這些標誌的意義與歷史背景。

除了現代貨輪,展區還展覽了多艘不同功能的軍艦,包括戰鬥艦、巡洋艦、驅逐艦、潛水艇與航空母艦。展區內透過模型與互動螢幕,介紹這些軍艦的設計理念與歷史背景。例如,美國無畏號航空母艦在1943年參與太平洋戰爭、韓戰與越戰,其飛機能在船上滑行的設計,使其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航空母艦。展區特別強調這艘軍艦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其飛機藏在夾層、機翼收折的設計,節省空間的創新技術。此外,展區還展示美國埃塞克斯號戰艦,這艘戰艦在戰爭中多次參與重大作戰,並因其飛機藏在夾層的設計而聞名。

展區的另一個亮點是「世界船舶區」,這裡展示多艘1:10尺寸的原始船隻,以竹、木、草、獸皮等材料製造,呈現人類與海洋的互動歷史。展區內的船隻包括埃及的沙草船、瑞典的瓦薩號戰艦、英國的聖路易美女號遊覽船等,每艘船均附有歷史背景與建造過程的說明。例如,埃及的沙草船以藺草、樹脂、檜木和布製成,其桅帆可利用風力推進,展現古埃及人對航海技術的掌握。而瑞典的瓦薩號戰艦因設計錯誤在1641年沉沒,但其華麗的雕飾使其成為瑞店皇家的象徵,展區內特別介紹這艘船的歷史與沉沒原因。

展區還展示多艘15~119世紀的歐美帆船,包括單桅或多桅、橫帆或縱帆的設計。展區透過模型與互動螢幕,介紹這些帆船的建造技術與航海歷史。例如,古希臘的三層列漿帆船擁有170支船漿,每支配有一名劃漿手,展現古代人對人力劃槳的運用。而維京長船則以船舵改變方向,船艏製造最堅固可撞其他船,展現北歐人對戰鬥技術的追求。

展區的另一個特色是「中國船區」,展覽包括江蘇州府商船與臺灣船區的歷史。江蘇州府商船的風帆以小塊拼接,優點是破損只要局部更換,展區內介紹這種設計的歷史背景與優點。而臺灣船區則展示臺灣傳統船隻的建造工藝,並透過互動螢幕說明這些船隻在臺灣海域的運作方式。

整座博物館的展覽內容豐富,透過多樣化的展區設計,讓觀眾不僅能瞭解船舶的歷史與技術,也能感受到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緊密連結。從古代的簡易載具到現代的高科技貨輪,從歷史事件到當代科技,長榮海事博物館透過互動式展區與模型展示,展現人類探索海洋的歷程與成就。

附近的景點
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_醫學人文博物館
東門_景福門
國家兩廳院
臺北賓館
國立中正紀念堂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_西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