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芳居古厝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是重要的歷史建築,見證了安溪籍移民在台開墾的歷史,也展現清代至日治時期的建築工藝。這棟三合院式古厝結構對稱,正身堅固,護龍規模較小,前埕因現代化使用而破損。建築材料如顏只磚、木構架等,體現當時的技術與工藝。此外,義芳居曾設有防禦系統,如槍樓與銃眼,但現已失去實用功能。修繕歷程中也面臨現代化改造與歷史保存的衝突,加上排水問題,使保護工作更具挑戰。義芳居不僅是歷史見證,更是臺灣文化的重要資產,需持續保存與關注。
義芳居古厝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青峯裏,背靠芳蘭山,面臨基隆路與辛亥路交會處,其地理位置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使其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這座三合院式古厝,不僅是安溪籍移民在臺灣開墾的見證,更展現了清代至日治時期的建築工藝與生活習俗,其歷史價值與空間佈局,值得深入探討。
從整體結構觀察,義芳居的建築形制遵循傳統三合院的規劃,正身與左右護龍形成對稱的空間關係,並以中軸線貫穿整體。正身為建築的核心,面積約百坪,屋頂採用硬山式燕尾翹脊,覆以青瓦,屋脊末端的飛簷設計,體現了臺灣傳統建築的飛揚美感。正身牆壁由堅固的甓砌成,外塗石灰,基部以沙岩大塊石條砌築,上部則以空牛磚構成,這種材料的選擇,既考量到結構的穩定性,也反映了當時建築技術的進步。正身與護龍之間的過廊,以木構架與瓦片覆蓋,形成防風避雨的空間,而正廳中央的石框大門,則是這座古厝的視覺焦點,門框上雕刻的紋路,透露出清代工匠的巧思。
左右護龍的結構與正身相呼應,但因空間需求,護龍的規模較小。右護龍在歷史發展中曾進行過加建,增建了浴室與廚房,這項工程在1990年代後期因居民生活需求而進行,但卻與古厝原有的歷史文脈產生衝突。左護龍則保留較原始的結構,其牆壁與正身相似,但因長期使用,部分牆面已出現風化與剝落的現象。護龍與正身之間的過廊,是進入建築內部的重要通道,過廊上方的木構架與瓦片覆蓋,使整體建築在雨季時能有效防禦雨水侵蝕。
前埕是義芳居最顯眼的空間,原為砂岩石塊鋪面,因砂岩質地鬆軟,易受風化與損壞,加上長期作為停車場使用,導致地坪嚴重破損,凹凸不平。前埕的設計原本是為了提供居民與外來者交流的空間,但因現代化需求,其功能已大幅改變。前埕與正身之間的過廊,是通往屋內的主要通道,過廊的結構與正身相同,但因長期使用,部分木構架已腐朽,需經常維護。
義芳居的建築材料與工藝,體現了清代至日治時期的技術特色。正身與護龍的牆壁使用顏只磚,這種磚塊以福建產的高品質黏土製造,經過高溫燒製,具有堅固且耐風化的特性。顏只磚的使用,使義芳居的建築在歷經數十年的時間仍保持穩定。此外,窗框與門框的結構,採用木製與石製結合的方式,既強化了結構的穩定性,也展現了當時工匠的巧思。窗框上的雕花與門框上的紋路,皆為清代工匠的精心之作,這些細節在日後的修繕中,成為保存歷史價值的重要元素。
在防禦系統方面,義芳居的設計充分考慮到當時的治安需求。建築四周設有三座槍樓,但現存僅一座位於右側外護龍。槍樓的結構以木構架與石塊砌築,頂部設有銃眼,可容納士兵守衛。根據歷史記載,這座古厝在清代曾作為防禦點,其24個銃眼的佈局,形成嚴密的火網,可有效防禦外來入侵。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這項防禦系統已不再具備實際功能,但其設計仍展現出當時的軍事意識。
義芳居的修繕歷程,反映了歷史建築保護的挑戰與努力。1994年,因屋頂因電力負載過大而發生火災,導致屋頂出現1公尺見方的大破洞,以及瓦壁剝落,這項事故促使地方政府開始介入修繕工程。1995年,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審查通過第二階段修繕計畫,由建築師李乾朗負責規劃,修繕重點包括屋頂結構的加固、牆壁的修補,以及電力系統的更新。然而,修繕過程中的問題也引發爭議,例如在屋內安裝現代化電線與電氣設備,導致古厝的原貌受到影響,部分窗框與門框被改裝為現代風格,這項變動使部分歷史細節失去原有的歷史價值。
此外,義芳居的排水系統因周圍環境的改變而受到影響。因新建道路的路面與排水溝比古厝高50公分,加上後方丘陵地勢的影響,導致義芳居在雨季時經常積水,這項問題在2012年時更明顯,因臺大農場園藝分場的溫室工程,使義芳居成為地理上相對低點,進一步加劇排水困難。這項問題不僅影響古厝的結構穩定性,也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成為歷史建築保護的重要課題。
義芳居的歷史價值,體現在其建築形式、材料選擇與防禦系統上,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臺灣早期移民生活的見證。然而,現代化的需求與環境的改變,使這座古厝面臨多項挑戰,包括結構穩定性、排水問題與歷史細節的保存。如何在保護歷史價值與滿足現代需求之間取得平衡,是未來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義芳居的歷史與空間,不僅是建築本身的見證,更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價值需要持續被重視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