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廷英故居_青田七六

青田七六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是1931年由日本教授足立仁興建的日式與西洋風格建築,現為市定古蹟。這棟建築曾是馬廷英教授的居所,因其地質學貢獻被譽為‘地質學的殿堂’。建築結構保留完整,融合日式與洋式設計,現在開放為文創空間,結合歷史與現代文化。此外,齊邦媛也曾短暫居住在此,使其成為文化與思想交集的場所。目前開放參觀,並舉辦導覽與活動,讓歷史與現代共存,成為台北重要的文化景點。

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七巷六號的「青田七六」,是一座融合日式與西洋建築風格的歷史古蹟,其歷史可追溯至1931年。這棟建築由日本教授足立仁所興建,以檜木為主要建材,整體結構保存完整,展現出日治時期的建築特色與藝術價值。自1945年臺大地質系教授馬廷英入住後,這棟建築不僅成為其居所,更因馬廷英的歷史貢獻而被譽為「地質學的殿堂」。2006年,臺北市政府將其列為市定古蹟,並於2011年由臺大校友承租經營,現為開放給大眾參觀的文創空間,結合歷史敘事與現代文化,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文化景點。

「青田七六」的建築結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整棟建築以檜木為主,屋內左側為接應室、書齋與食堂,右側為臥室與兒童房,這種設計反映出當時日式住宅的機能性與空間規劃。屋內的書櫃、玻璃凸窗、戶外的歐式花壇與前庭,皆採洋式風格,而屋內右側的榻榻米設計則保留了日式傳統。走廊與隔間皆為檜木製拉門,樑柱用料極佳,展現出當時建築師對材料選擇的精準考量。此外,戶外的綠地植栽與假山水池仍維持原貌,使得整體建築與周圍環境形成自然的共生關係,成為臺北市保存狀況較完整的日式宿舍之一。

這棟建築的歷史與馬廷英教授的關係密切。1945年,馬廷英教授在戰後接任臺大地質系主任後,選擇入住這棟建築,並在此居住至2007年。馬廷英教授是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與海洋地質學家,其研究範圍遍及世界各地,以實地考察與驗證為主,是今日地質學理論的重要先驅。他一生治學嚴謹,對臺灣的地形、地質構造有深入研究,尤其在臺灣的斷層與地殼活動方面有重要貢獻。1979年馬廷英教授辭世後,1980年2月,總統蔣經國特頒褒揚令表彰其成就,並於1987年,中華民國地質學會設立「馬廷英青年論文獎」,以紀念其一生對地質學的奉獻。

除了馬廷英教授的歷史貢獻,「青田七六」也與作家齊邦媛有著交集。1947年秋天,齊邦媛從上海來到臺灣,在臺大外文系擔任助教期間,曾一度寄居於此。齊邦媛的文學創作與馬廷英的科學研究,共同成為這棟建築的歷史記憶,使其不僅是建築的歷史,也成為文化與思想交集的場所。

現今的「青田七六」已轉型為文化休閒空間,除了開放免費導覽與科普活動外,屋內的客廳、飯廳與書房也開放販售餐點與文創商品,讓參觀者在歷史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進入建築前,需脫鞋並穿著襪子,以保護古蹟。屋內的空間設計保留了原有的格局,包括長廊、榻榻米與書房,使得參觀者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生活氛圍。此外,庭院的綠地與水池也值得細細品味,其設計展現出日式庭園的精緻與自然美感。

「青田七六」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它所代表的文化與歷史記憶。從1931年足立仁教授興建的「營宅」,到1945年馬廷英教授居住的「學者居所」,再到2006年成為市定古蹟的「文化空間」,這棟建築經歷了戰後、日治時期與現代的轉變,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歷史標誌。它的存在,不僅讓大眾得以見證日治時期的建築藝術,也讓馬廷英教授的科學貢獻得以傳承,成為臺灣文化與科學史的重要見證。

在參觀「青田七六」時,除了欣賞其建築的歷史價值,也可以透過導覽與展覽,瞭解馬廷英教授的生平與成就。例如,屋內的書房與書櫃,不僅是當時的居住空間,也展現出馬廷英教授對知識的追求與收藏。而庭院的設計,則反映了日式庭園的哲學,即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種將歷史與文化結合的方式,使得「青田七六」不僅是建築的歷史,也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文化空間。

此外,「青田七六」的開放經營也展現出對歷史遺產的尊重與保存。在不破壞原建築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修復與再利用,使其成為一個可以讓大眾接觸歷史、感受文化的地方。這種做法,也讓「青田七六」成為臺北市文化保存的典範,值得更多人去了解與珍惜。

總而言之,「青田七六」不僅是臺北市重要的古蹟,也是一個融合歷史、文化與科學的空間。它的存在,讓我們得以回顧日治時期的建築藝術,也讓馬廷英教授的科學貢獻得以傳承。在這棟建築中,歷史與現代、過去與現在、科學與文化,都以一種自然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成為臺北市獨特的文化景點。

附近的景點
臺北清真寺
天主教台北聖家堂
紫藤廬
殷海光故居
大院子
師大龍泉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