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市仔街何旺厝

安平市仔街的何旺厝是永豐餘創辦人何傳家族的祖宅,建於1920年代,現在是安平文化資產館。這棟西式洋樓有獨特的建築設計,是當時延平街的重要標誌。隨著延平街的擴建,何旺厝一度面臨拆除風險,但經過修復後得以保存。後來還曾作為藝術家席德進的創作空間,並改名為「臺灣屋」舉辦藝文活動。現在它不僅展現歷史,也成為安平文化的重要象徵,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安平市仔街何旺厝位於臺南市安平區延平街,是永豐餘創辦人何傳家族的祖宅,建於1920年代的日本大正年間,現為安平文化資產館。這棟建築不僅是安平延平街上的特殊存在,更因其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成為臺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何旺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何傳、何永、何義三兄弟事業有成後,為不忘本而建的西式洋樓,俗稱「樓仔厝」。這棟建築在當時延平街的繁華景象中獨具特色,不僅是家族的居所,也成為安平歷史的一部分。

何旺厝的建築形式為街屋型制,面寬狹小,建築樓高二樓,中間以中央小而陡的樓梯連接。這種設計在當時的安平市區極為特殊,也使其成為延平街上的標誌性建築。由於建築結構的特殊性,從街道往內退縮,因此前面設置了一小庭園空間,這也讓何旺厝在歷史與環境的融合中更具特色。建築的屋簷以山牆為頂,並置有類似勳章的裝飾,牆面以米黃色洗石子為建材,窗戶分隔與階狀山牆均帶有1920年代藝術裝飾風格的特質。這些建築元素不僅展現當時的建築技術,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念。

何旺厝的歷史與延平街的發展 closely 相關。延平街是臺灣第一街,自古以來便是安平的商業與文化中心。何傳家族在1920年代事業有成後,選擇在延平街上建造這棟洋樓,以示不忘本。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延平街的拓寬與拆除計劃使這棟建築面臨被遺忘的風險。1995年,延平街面臨拓寬拆除之際,何家家族整修「樓仔厝」,希望藉以帶動古蹟保存的風氣,使延平街免於拆除的命運。雖然最終延平街仍被拓寬,但何旺厝依舊屹立在古市仔街上,成為歷史的見證。

在歷史的長河中,何旺厝也成為藝術家與文人關注的對象。1970年代,已故名畫家席德進曾借住樓仔厝,以畫筆記錄安平的風采,並留下不少珍貴的藝術資產。席德進的創作不僅讓何旺厝更具文化價值,也讓這棟建築在藝術與歷史的交織中更加豐富。此外,何旺厝在1995年被重新命名為「臺灣屋」,作為藝文展覽的空間,這也讓這棟建築在保存與再利用之間找到平衡。

然而,何旺厝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2015年8月8日,蘇廸勒颱風將篷架採光罩吹落,且古蹟山佳車站屋瓦受損更加嚴重,直到2015年底才開始修復。這起事件讓何旺厝的保護與修復工作更加受關注,也凸顯了歷史建築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脆弱性。儘管如此,何旺厝仍然屹立不倒,成為安平文化的重要象徵。

現在的何旺厝已轉型為安平文化資產館,作為展示安平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所。這棟建築不僅保存了何傳家族的歷史記憶,也成為教育與文化傳承的載體。文化資產館內展出了與安平歷史相關的文物與資料,並透過展覽與活動,讓遊客更深入理解安平的歷史與文化。此外,安平文化資產館也成為延平街的旅遊亮點,吸引許多遊客來此參觀。

何旺厝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臺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這棟建築不僅是何傳家族的居所,也是安平歷史的一部分,更是臺灣建築與文化的重要標誌。在現代化與歷史保存的衝突中,何旺厝的存續與再利用,展現了歷史建築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是從建築藝術、歷史背景,還是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何旺厝都值得被深入瞭解與珍惜。

附近的景點
安平鄉土文化館
原安平陳保正厝
安平老街(延平老街)
延平街古井
安平海頭社魏宅
妙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