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閎建築劇場

王大閩建築劇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旁的花博美術公園內,是1953年他來台後首件作品的重建,具備現代建築史的意義。設計講求簡約與和諧,融合中西風格,特別是入口的紅磚牆與植栽動線,呼應蘇州園林的經驗。內部有月洞窗、書軒與沉浸式展演區,結合光影與空間流動,展現簡約中帶文化深度的美學,體現他對純淨與和諧的追求。

王大閎建築劇場位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旁的花博美術公園內,這座重建自1953年他抵臺後首個作品的建築,是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的重要標誌。其設計以「簡約」與「和諧」為核心,融合中西建築智慧,展現出王大閩對空間與形式的深刻理解。進入這座建築的瞬間,首先能感受到的是圍牆與庭園之間的流動感,這種空間的轉折與呼吸,正是王大閩所追求的「純淨與和諧」的具體體現。

建築的入口動線設計,沿著紅色清水磚牆延伸,並以植栽矮籬作為緩衝,這種「由外而內」的動線概念,源自於他早年在蘇州園林的學習經驗。牆面的紅色與庭園的綠意形成對比,卻又因植栽的安排而產生視覺上的平衡。當遊客沿著這條動線緩步前行,車水馬龍的喧囂被隔絕在外,唯有藍天與綠植相伴,這種空間的轉換,正是王大閩所提倡的「在比例與空間之間尋找純淨與和諧」的實踐。

步入建築內部,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月洞窗。這扇圓形窗戶不僅是建築的視覺焦點,更是王大閩對中國庭園空間的再現。月洞窗的設計,讓自然光線透過圓形孔洞灑入室內,與周圍的植物、牆面形成互動。這種光影的變化,使得空間的氣氛時而開闊,時而安靜,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富有生命力的氛圍。月洞窗的邊緣經過精心設計,與周圍的格狀窗櫺相呼應,形成一種東方庭園的空間語彙,同時又不失現代建築的簡約美感。

建築的內部空間佈局,展現出王大閩對「功能與美學」的雙重追求。客廳與餐廳的落地窗門框,採用上下軸承支撐的設計,這一點源自於中國傳統建築門扇可拆卸的觀察。這種設計讓室內外的空間流動更加流暢,也讓自然光線能更自由地穿入室內。牆面的紅、黑、白三色搭配,與清水磚的質感相呼應,形成一種簡約而高雅的視覺效果。這種色彩與質感的搭配,正是王大閩所追求的「簡約中帶有文化深度」的表現。

建築的內部空間並非單純的展示場所,而是透過精心設計的動線與空間流動,讓遊客在參觀過程中感受到建築的「生命力」。例如,從入口進入後,可以沿著牆面的紅磚路徑緩步前行,並在不同區域看到不同形式的光影變化。這種設計,讓建築的空間不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時間與光線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氛圍。這種「動態空間」的設計理念,正是王大閩所提倡的「在比例與空間之間尋找純淨與和諧」的具體實踐。

建築的內部還設有「王大閩書軒」,這間咖啡廳以他生前的書房為設計靈感,展現出他對書籍與空間的獨特理解。書軒的設計採用簡約的空間佈局,並以自然光線與植物的安排,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富有文化氣息的氛圍。書軒的牆面與桌椅都經過精心設計,以反映王大閩對「簡約與高雅」的追求。這間書軒不僅是參觀者休憩的地方,也是瞭解王大閩建築理念的重要場所。

建築的內部空間還設有「沉浸式展演區」,這部分的設計讓遊客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的變異。例如,透過特殊的光影設計與空間流動,遊客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空間氛圍,這種體驗讓建築的空間不再只是靜止的結構,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這種「沉浸式」的設計理念,正是王大閩所提倡的「在比例與空間之間尋找純淨與和諧」的具體實踐。

建築的設計還體現出王大閩對「材料與結構」的深刻理解。例如,清水磚的使用,不僅是為了營造簡約的視覺效果,也是為了讓建築的結構更具體現。清水磚的質感與色調,與周圍的空間形成對比,卻又因設計的安排而產生視覺上的平衡。這種材料的選擇,正是王大閩所追求的「簡約中帶有文化深度」的表現。

總體而言,王大閩建築劇場的設計,是對「簡約與和諧」的具體實踐。從入口的動線設計,到內部的空間佈局,再到特殊的光影與材料運用,都體現出王大閩對建築的深刻理解。這座建築不僅是對他早期作品的重現,也是對他建築理念的再現。透過這座建築,遊客可以感受到王大閩對「純淨與和諧」的追求,也可以瞭解他如何將中國傳統建築的空間語彙與現代建築的簡約美學結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建築語言。

附近的景點
花博公園_花之隧道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MAISON ACME|圓山別邸
臺北市立美術館
圓山自然景觀公園
臨濟護國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