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十方樂集音樂劇場位於台北大同區,是由留法打擊樂家徐伯年與鋼琴家羅玫雅於1997年創立的藝術空間。這裡原為舊工廠改造而成,挑高設計與專業聲學規劃,讓音樂表現更清晰。劇場內有靈活舞台與階梯式座位,能適應不同演出需求。外頭的瑪多咖啡廳也是藝文交流場地,週末音樂會更是台灣音樂界的重要活動。十方樂集不僅推動現代音樂發展,也成為藝術與觀眾互動的溫馨空間。

十方樂集音樂劇場座落於臺北市大同區,是一個融合藝術與人文精神的空間,其歷史背景與建築設計皆展現出對音樂與藝術的深層追求。這座由留法打擊樂家徐伯年與鋼琴家羅玫雅於1997年創立的音樂劇場,不僅是臺灣第一個民營的藝術殿堂,更成為現代音樂發展的重要據點。其空間規劃與功能設計,皆以「專業」與「創新」為核心,為音樂家與觀眾提供一個無壓力、自然的互動場域。

音樂劇場的建築本身即是一種藝術的象徵。它原為一座位於臺北市小巷子中的舊工廠,經過改造後,挑高達三米六的空間,擁有黃金比例的聲響設計,使音場既清晰又富有層次。這樣的聲學規劃,讓音樂在空間中得以充分展現,無論是古典曲目、爵士樂,或是實驗性強的現代音樂,都能在這裡找到最契合的表現方式。劇場的牆壁與隔間皆採用專業隔音建材,厚實堅固,有效隔絕外部噪音,確保演出的純淨與專業性。而劇場內部的裝潢則以高級實木與橡木為主,不僅提升空間的質感,也讓音波在其中反響得更自然,創造出聲線清晰、回聲豐盈的音場。

音樂劇場的舞臺設計亦展現專業與靈活。舞臺後方配置專業的音響系統、錄音設備與錄影器材,使表演者得以在舞臺上展現最完整的表現。舞臺燈光系統也經過精心設計,不僅能配合不同類型的演出需求,更讓觀眾在舞臺上與臺下之間感受到更接近的互動。此外,劇場的觀眾席為階梯式坐席,採用活動式折疊座椅,可依照不同演出的需要調整空間運用。這樣的設計,讓劇場既能容納約100人,也能適應不同規模的表演活動,如獨奏會、獨唱會、室內音樂會,或是多媒體實驗音樂劇場的演出。

音樂劇場外的瑪多咖啡廳,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藝文空間。這間位於劇場外的咖啡廳,不僅提供香濃的咖啡與美味的餐點,更是一個活潑的「藝文廣場」。咖啡廳的設計與環境,旨在拉近人與音樂藝術的距離,讓觀眾在品嚐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藝術的氛圍。咖啡廳的空間規劃,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與民眾有機會進行直接對談,成為一個促進文化交流與創作的平臺。

除了音樂演出,十方樂集音樂劇場也積極舉辦多樣的藝文活動。自1997年5月起,週末晚上推出的「十方樂集週末音樂會」,成為臺灣音樂界的重要活動。這個系列不僅邀請國內外演奏家來演出,更涵蓋古典曲目、爵士樂與傳統音樂,展現出音樂的多元性與包容性。而針對場地的特性,十方樂集也鼓勵富實驗性與創造性的嘗試,因此在這裡常可聽到少見的現代音樂演出與音樂表演型式。此外,劇場也定期舉辦現代音樂論壇,為臺灣的現代音樂作曲家提供一個展現創作與交流的平臺。

十方樂集音樂劇場的空間規劃與功能設計,體現了對音樂與藝術的熱情與專業。從建築結構到內部裝潢,從聲學設計到舞臺設備,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對音樂的尊重與投入。而這樣的空間,也讓觀眾在觀賞音樂的同時,感受到藝術的氣息與溫度。在這裡,音樂不再是純粹的表演,而是一種與觀眾互動、與藝術共鳴的體驗。

十方樂集音樂劇場的歷史與發展,也展現出對現代音樂的堅持與推動。自創立以來,這座劇場不僅是專業音樂家的表演場地,更是臺灣現代音樂發展的重要基地。透過舉辦國際級的大師演出、與留學回國的新銳音樂家合作,以及紀錄臺灣現代音樂的創作與演繹,十方樂集成為臺灣音樂界的重要象徵。而這樣的努力,也讓十方樂集被譽為「打造臺灣現代音樂的據點」,為臺灣的音樂文化做出重要的貢獻。

在這個空間裡,音樂與藝術的結合,不僅是對專業的追求,更是一種對生命與情感的表達。十方樂集音樂劇場的故事,是關於對藝術的熱愛、對音樂的堅持,以及對人類共同情感的分享。而這樣的空間,也期待與更多人一起,繼續傳講下去,讓音樂與藝術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命。

附近的景點
大龍街夜市
大龍峒保安宮
臺北市孔廟
捷運綠廊
保密局北所(舊址)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