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大稻埕,結合歷史與文化,展現日治到戰後初期的社會運動。建築採木構與磚牆,有磨石子與漆喰裝飾,展區串聯重要組織與歷史事件。入口有歷史照片,如臺灣文化協會幹部與蔣渭水的醫院場景。展覽包括文化協會活動、臺灣民眾黨成立等,還有水牢、拘留室等空間,讓人體驗當年的歷史氛圍與壓迫感。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座落於大稻埕地區,是一處融合歷史記憶與文化意象的空間,展現了臺灣在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社會運動與思想演變。整座建築由木構與磚牆構成,以磨石子工法與漆喰壁裝飾,展現出當時的建築技術與藝術特色。館內各個展區以不同的歷史背景與建築功能為主軸,串聯起臺灣文化協會、新民會、臺灣民眾黨等重要的社會運動組織,以及日治時期的監禁場所與司法程序,成為瞭解臺灣近代歷史的重要場所。
入口大廳設置中央主樓梯,一樓為一般事務所,內側置隱密處設拘留所及水牢,二樓為訓示室、署長室及刑事室。這座建築的結構設計反映了當時的行政功能與安全需求,其L型建築體與北投窯廠生產的面磚,皆為歷史的見證。入口大廳的兩張照片,右邊為「臺灣文化協會」重要幹部合影,包括霧峯林家林獻堂與蔣渭水等,左邊則是蔣渭水所經營的大安醫院前,兩輛臺車面載運著剛從基隆港口取得之臺灣民報,日治時期社會運動知名度最高的雜誌之一。這兩張照片不僅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場景,也展現了知識份子與民間力量的互動。
一樓正門入口處左右各有一張照片,右邊「臺灣文化協會」重要幹部合影,包括霧峯林家林獻堂與蔣渭水等,左邊蔣渭水所經營的大安醫院前,兩輛臺車面載運著剛從基隆港口取得之臺灣民報,日治時期社會運動知名度最高的雜誌之一。這兩張照片不僅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場景,也展現了知識份子與民間力量的互動。一樓正門入口處左右各有一張照片,右邊「臺灣文化協會」重要幹部合影,包括霧峯林家林獻堂與蔣渭水等,左邊蔣渭水所經營的大安醫院前,兩輛臺車面載運著剛從基隆港口取得之臺灣民報,日治時期社會運動知名度最高的雜誌之一。
常設展「黃金年代的光與影」以1920~1930臺灣文化的黃金年代為主題,展現知識青年與傳統仕紳組成臺灣文化協會,藉由講座、戲劇、發行雜誌等活動來改善民眾知識水平。多媒體AR歷史地圖,以1920年前後大稻埕市街為主的地圖,將與1920年代社會運動相關景點挑選出十一處進行表示。異鄉遊子爭平權,留學生們1918年發起「啟發會」隔年成立「新民會」,這些知識團體成員也是日後社會運動重要骨幹。1927年成立「臺灣民眾黨」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合法政黨,還有黨旗耶,well跟柯P沒關係的呀XD。
歷史上的一刻,臺灣民眾黨1927年在臺南市「南座戲院」舉行的黨員大會開會實況,右方一座席區有六人標示「臨監席」他們並非會員而是警察,總督府雖然允許集會,但要求集會時都必須要有警察到場,遇反政府言論時,有權取消演講。多媒體飛梭,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從1921年~134年共計15回請願。對面家樂福即羈押過蔣渭水的舊臺北北警察署。
治警事件,臺灣史上最初的政治裁判事件、臺灣民族運動史上最初的法庭抗爭,最後十八人遭到當時司法機關起訴,遭判有期徒刑者,可以拿起話筒聆聽由配音員錄製當時法庭上的辯詞。臺灣人的文藝—雜誌牆,日治時期知識份子創作的結晶,在最黑暗的時代裡,透過文學或戲劇方式延續臺灣文化。
古蹟修復室,磨石子工法,平衡錘上下拉窗,北警署以木槢及磚牆兩種漆喰壁,「柱頭花」古典柱子的頂部,以灰泥立體花飾模仿希臘柱頭。審問室拘留室也出現在電視劇茶金一幕,扇形共七間拘留室皆配備廁所,至多可收容到200人。每一處拘留室下方留有透氣的排氣孔,這麼多監禁者所累積的排泄物會形成沼氣必需擴散,被關肯定不好受,但更難受的應該是那惡臭作嘔的氣味吧,新鮮空氣多珍貴。
180度環景式監視臺,一位管理員就能全面掌控。最令人好奇的就是水牢,最低處至最高處共120公分,一般成年人無法站立只能屈身,水牢天花板上牆壁留有「セメント共販株式會社」的痕跡,若幽閉恐懼症極度恐慌會發瘋吧。我個人覺得整棟最美中央主樓梯間,磨石子、馬賽克磚、鏤空梯牆,大時代感的典雅風華非常有味道,著旗袍或復古婚紗肯定美到不行。注意到嗎?白色的柱頭花仿舊版。
二樓當期特展~南無警察大菩薩:臺北北警察署歷史特展,透過沉浸式氛圍營造、警察歷史回顧,瞭解在日治時期要成為一位警察大人的過程,以及北署長、執勤員警的面貌。一樓左側「八斤所」有供應餐飲,取名北警署的臺語諧音。提到牢獄、白色恐怖等多少有些沉重,所幸我們不必參與過去,但不能忘本歷史,全世界仍舊動盪不安,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本篇乃本人實際走訪心得,相關資訊引自其粉絲頁、官網等彙總介紹。無廣告意圖(非商業性質)及無推銷之意僅供參考。即時資訊都在小蚊子愛飛飛粉絲團, 按讚加入並記得按「搶先看」,就能收到第一手最新訊息。歡迎加入專屬社團 🙂 一起喫美食玩透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