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子

大院子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是融合歷史與文化的空間,原為台大宿舍,日治時期興建,後來經過修復,變成有藝術與歷史氛圍的場所。中央棟曾因火災受損,修復後變成展覽和餐廳空間,結構使用輕鋼架,牆面用石灰與麻絨混合的灰漿,設計簡潔。南北側有十二間日式宿舍,採用磚木結構,保留歷史風貌。戶外還有水井、防空洞,見證過去歷史。這裡也有展覽廳和餐廳,結合藝術與歷史,環境設計融合自然與歷史,讓訪客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與歷史的厚重。

大院子位於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巷弄之中,是一處融合歷史與文化的空間。這棟建築原為臺灣大學公共宿舍,俗稱「大院子」,其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經過多次變遷與修復,如今成為一個兼具歷史價值與藝術氛圍的公共場所。整體空間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建築結構與風貌,更透過展覽、餐飲與環境設計,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首先,大院子的中央棟是整體建築的核心部分,這棟建築在2013年曾因火災遭嚴重損壞,但經過修復後,如今成為一個結合展覽與餐廳的空間。中央棟的結構為輕鋼架洋小屋,內部有會客室、休閒室與餐廳等空間,牆面採用石灰與麻絨混合的灰漿工法,呈現出質樸的質感。建築外觀素雅,腰壁有簡潔的溝面磚線角收邊,並在半圓形窗框上設有十三溝面磚,這種設計在臺灣大學古建築中相當典型。窗框內設置有金屬製的平衡錘,利用槓桿原理讓拉窗時可隨意停留在想要的位置,展現出日治時期的工藝技術。

除了中央棟,大院子的南北側則是十二個住宿單元的房舍,這些建築採用日式小屋結構,除渡廊為木造外,其他部分均為磚造,展現出日治中後期的建築特色。這些建築的設計與結構,使得整體空間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也具有實用性與耐久性。在這些建築的周圍,有著大片的戶外空間,使得整體環境既開闊又安靜,成為社區居民與訪客都能感到舒適的地方。

大院子的戶外空間也相當值得關注,其中包含兩口水井與一處防空洞。這些建築在戰時可能曾作為防空掩蔽所,如今則成為歷史的見證。水井的存在,不僅是當年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展現出當時的水利設施與技術。防空洞的設計,則反映了戰時的建築思維,這些建築在戰時可能曾作為防禦與避難的空間,如今則成為歷史的見證。

除了這些歷史空間,大院子的展覽廳與餐廳也相當重要。展覽廳是大院子的重點區域之一,這裡定期舉辦藝術展覽,例如2019年舉辦的鄭麗雲老師的畫作展,展覽主題以地、水、火、風為主,展覽間的設計與內容,不僅展現出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也與大院子的歷史背景產生連結。展覽廳的空間設計,使得訪客在參觀時,既能感受到藝術的氛圍,也能透過展覽內容,瞭解大院子的歷史與文化。

餐廳則是大院子的另一個重要區域,這裡提供餐飲服務,環境設計融合了歷史與現代的元素。餐廳的空間設計,使得訪客在用餐時,既能感受到歷史的氛圍,也能享受現代的餐飲服務。餐廳的環境設計,也展現出經營團隊對歷史與文化的尊重,使得整體空間既具有歷史價值,也具有現代的使用功能。

大院子的環境設計,也展現出對自然與歷史的尊重。在這裡,可以見到許多植物與花卉的裝飾,使得整體空間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具有自然的美感。這些建築在設計時,便考慮到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使得整體空間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也具有自然的美感。

大院子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空間。這棟建築在經歷多次變遷與修復後,如今成為一個結合歷史、藝術與自然的公共場所。這棟建築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產,也讓訪客在參觀時,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

總體而言,大院子是一個融合歷史、藝術與自然的空間,其歷史背景、建築結構、環境設計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產。這棟建築在經歷多次變遷與修復後,如今成為一個結合歷史、藝術與自然的公共場所,讓訪客在參觀時,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

附近的景點
殷海光故居
「花現台北杜鵑花季」 溫羅汀咖啡街區巷弄
紫藤廬
師大龍泉商圈
馬廷英故居_青田七六
梁實秋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