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林百貨

原林百貨是臺南重要的歷史建築,融合傳統與現代設計,見證日治時代到戰後的時代變遷。外觀採用折衷風格,溝面磚與精緻女兒牆設計獨特,樓層窗型差異也反映功能定位。內部有南臺灣首部電梯、裝飾藝術風格的柱子與燈具,頂樓還有戰時鳥居遺跡。戰時彈孔與歷史痕跡保留至今,修復過程重視原貌保存,讓這棟1932年興建的建築,成為臺南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

原林百貨作為臺南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其建築本身即是一幅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藝術作品。從外觀到內裡,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日治時期的工藝技術與時代精神,也記錄了戰後百貨店的興衰史。這座建於1932年的建築,不僅是南臺灣首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商業空間,更因戰爭時期的歷史痕跡與修復過程而成為研究臺灣歷史的活體典範。

建築立面的設計採用折衷樣式,以溝面磚貼面,呈現出簡潔而富有質感的外觀。最上層女兒牆的處理特別精緻,轉角處的中央部分以階梯狀牆線連接兩翼,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當時的建築技術,也展現出對空間比例的精準掌握。中央與兩翼相接處的圓孔窗與方孔窗設計,更是一大亮點。圓孔窗位於二至五樓,方孔窗則設於六樓,這種窗框形狀的差異,除了體現建築師對空間光影的考量,也暗示著不同樓層的功能定位。兩翼的大型面窗與雨庇、陽臺設計,則讓整體建築在保持整體性同時,也擁有充足的自然採光與通風系統。

建築內部的空間規劃同樣精緻。樓梯、廁所等公共設施均配置於角落,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當時的空間使用習慣,也展現出對動線規劃的考量。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那部南臺灣首部電梯,其井道至今仍存在,電梯本身雖然在修復時被改為僅能載5人,但其結構仍保留著1932年的原貌。電梯井的設計特別精緻,四周以鋼鐵欄杆圍繞,並配有當時先進的電梯控制系統,這種技術在戰後時期已逐漸被淘汰,但原林百貨的電梯仍保留著歷史的證據。

建築內部的裝飾藝術風格也相當值得玩味。室內柱子的設計採用裝飾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設計概念,展現出對流線美學的追求。此外,建築內部的燈具設計也相當精緻,雖然在修復過程中部分燈具被重新製造,但其設計理念仍保留著日治時期的工藝特色。避雷針的設置也體現出當時對電磁波保護的意識,這種技術在當時屬先進,也展現出對安全性的重視。

各樓層的功能設計也反映了時代的特徵。一樓為商場,二樓為書店,三樓為咖啡廳,四樓為餐廳,五樓為娛樂室,六樓為觀光空間。這種樓層功能的安排,不僅符合當時的商業需求,也展現出對空間利用的精準掌握。其中,頂樓的鳥居神社遺跡更是原林百貨的特色所在。這座鳥居建於戰時,是當時士兵祈求平安的象徵,其結構雖然已部分風化,但依然保留著當時的工藝技術。鳥居上方的橫梁是平直無弧度,這種設計在當時屬特殊,也展現出對建築結構的精準掌握。

除了建築本身的歷史價值,原林百貨的歷史痕跡也相當豐富。在戰時,這座建築曾遭受美軍戰機掃射,留下許多彈孔痕跡。這些痕跡不僅是戰爭的證據,也展現出當時的建築技術。此外,建築內部的牆面仍保留著當時的粉刷痕跡,這些痕跡雖然已褪色,但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工藝技術。建築內部的地板、天花板等結構也保留著當時的工藝技術,這些結構在修復過程中被重新製造,但其設計理念仍保留著歷史的證據。

原林百貨的修復過程也相當值得關注。在修復過程中,建築師徐裕健特別注重對原建築的保育,並在修復過程中保留了許多原建築的結構與設計。例如,原建築的電梯井在修復時被保留,並重新裝飾,使其成為修復後的亮點。此外,原建築的燈具在修復時被重新製造,但其設計理念仍保留著歷史的證據。原建築的牆面在修復時被重新粉刷,但其設計理念仍保留著歷史的證據。

原林百貨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其作為歷史的見證者。這座建築從1932年開業到1945年,經歷了戰爭的摧殘,也見證了臺灣社會的變遷。在修復後,原林百貨重新成為臺南的歷史文化景點,這座建築不僅是南臺灣的歷史標誌,也是臺灣歷史的見證者。原林百貨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其作為歷史的見證者,這座建築的每一個角落都蘊含著臺灣歷史的記憶。

附近的景點
鄭成功祖廟
土地銀行台南分行(原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
報恩堂
擇賢堂
重慶寺
臺南市中西區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