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芳春茶行位於台北大稻埕,是百年歷史與文創結合的老屋,融合閩南、洋樓與巴洛克風格。建築經過修復後,展現歷史與現代的結合。一樓有陶藝與茶文化展,二樓則有建築修復與王家生活展示,並設有書房與茶空間。茶行內保留製茶設備,如揀梗間、風選間與焙籠間,讓遊客體驗傳統製茶過程。此外,別境書房定期舉辦活動,讓人感受茶與文化的魅力。
新芳春茶行坐落在臺北市大稻埕地區,一座融合歷史與文創的百年老屋,其建築風格融合閩南式、洋樓式與仿巴洛克風格,外牆為土黃色,屋頂覆蓋著紅瓦,亭仔腳與山形牆的雕花裝飾,無不訴說著過去製茶業的流金歲月。這座茶行自1934年興建以來,經歷時代更迭,如今以古蹟修復後的面貌,展現出歷史與當代的交融。遊客步入其中,首先會被這座三進深宅的恢弘空間所吸引,中間的天井處擺著一臺三輪車,彷彿在述說過去街頭叫賣的聲響,紅磚、木門與格窗,靜立不動,卻被灑落的陽光輕輕揉合在一片綠意之中。
一樓的空間以陶藝與茶文化為主軸,左側為陶藝作品展示區,展覽著青蛙王子林義傑的可愛造型陶土作品,以及陶藝大師陳景亮的寫實裝置藝術「小學的回憶」,那栩栩如生的課桌椅,以陶製燒成,木質紋路細細分明,令人驚訝於陶土的無限可能。右側則展出「芳春茶徑—臺茶流金歲月展」,由INCEPTION啟藝策畫,展桌內陳列新芳春茶行當時外銷歐美的事蹟與經營歷程,並隨著階梯綿延向上,搭配兩側牆上的山嵐布幕,彷彿置身茶山小徑。展桌最深處是一座茶山梯田,環繞的海上有著多艘帆船象徵將臺灣茶銷往全世界,展桌內眾多精彩文物,讓遊客得以親自閱覽。
在展廳中,歷史的記憶與當下的感受交織在一起。展牆上懸掛著茶行舊有匾額、算盤、茶葉罐與帳冊等珍貴文物,這些物件承載著王家幾代人的故事。王家人來來去去在這裡留下許多生活片段,沒想到職棒球星王傳家也是王家之後。當年王家人將茶行捐獻給臺北市政府後,由興富發建設花費四年時間及8000萬的經費投入修繕作業,使這座老屋重現風華。
一樓大廳正展出「王家生活展」,包含茶行舊有匾額、算盤、茶葉罐、帳冊等珍貴文物,展覽空間中,還有一臺三輪車,展示當時街頭的叫賣方式。紅磚、木門、格窗,靜立不動,卻被灑落的陽光,輕輕地,如揉茶似的,被揉合在一片綠意之中。我一個人坐在這裡,翻閱著手中的書籍「臺北大稻埕-遇見舊城新風景」,享受片刻的靜好。
往後來到茶行深處,這裡保留當時製茶的空間與器具,例如揀梗間,以揀梗機挑去多餘雜質,淨化茶葉品質。接著來到風選間,利用風力剔除非茶葉部分。最後來到焙籠間,地上有許多稱為焙窟的凹洞,工人會先將木炭放入焙窟內將之燒紅提高溫度後,再將焙籠置放烘焙,隨著高溫,茶葉在這裡逐漸飄散氣味,讓室內盈滿了濃厚茶香。
二樓的空間則以建築修復與王家生活為主題,三宅連通的格局氣派大方,粗厚的樑柱框住了一個個方正的空間也營造視覺穿透感,佐以造型典雅的吊燈點綴,讓人一窺當時富豪人家的家居生活。這裡可分成三區,分別是特展區、建築修復展區及別境書店。特展展出「王家生活展」,包含茶行舊有匾額、算盤、茶葉罐、帳冊等珍貴文物都陳列其中。王家人來來去去在這裡留下許多生活片段,沒想到職棒球星王傳家也是王家之後。
當年王家人將茶行捐獻給臺北市政府後,由興富發建設花費四年時間及8000萬的經費投入修繕作業。而建築修復展便是透過圖板詳細說明新芳春茶行修復歷程,例如店招字體、騎樓牆體、天井馬賽克磚與洗石子欄杆等,詳實考究,細心復原,終於重現老屋的迷人之處。
二樓最前方,靠近民生西路側便是別境書房 ,這裡除了販賣紀念品、書籍外,也提供茶品讓遊客能坐在這裡品茶香,賞建築。坪林同樣為臺北茶鄉,這裡陳列在地商品,若有興趣,也可造訪坪林茶業博物館,在美麗的閩南建築與江南庭院內聆聽那一心二葉下的動人故事。
別境書房除了四合一的複合式經營(書、文創商品、茶、展覽),還定期邀請作家及學者舉辦講座、茶沙龍等活動,讓遊客感受茶的不同魅力。我最喜愛靠窗的角落,光線斜照,為景物映上動人的色彩。洗石子牆面搭配線條簡約的木質窗戶,古典的檯燈透出暈黃的光芒加上一旁老舊傢俱的妝點,或許歲月無聲,也不再有人敲打老舊的打字機,但思緒早已隨空間中的靜謐、懷舊人文與書香的氣味,走訪這茶行老屋的前世今生。
新芳春茶行如同大稻埕傳統街屋,共有三進,中間的天井處擺著一臺三輪車,展示當時街頭的叫賣方式。紅磚、木門、格窗,靜立不動,卻被灑落的陽光,輕輕地,如揉茶似的,被揉合在一片綠意之中。我一個人坐在這裡,翻閱著手中的書籍「臺北大稻-遇見舊城新風景」,享受片刻的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