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府

金華府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神農街,是具備深厚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古蹟,建築風格展現出台灣傳統廟宇特色。創建於1830年,經歷多次修繕與遷移,成為地方信仰中心。建築包含三川門、拜亭與正殿,裝飾藝術如泥塑彩繪與洗石子工藝,展現高超工藝。周邊環境與其他廟宇形成信仰網絡,歷史與藝術價值使其成為研究臺灣宗教與建築的重要對象。

金華府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71號,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的古蹟,其建築風格與歷史沿革反映出臺灣傳統廟宇的特色。自創建以來,金華府不僅是地方信仰中心,更因其精緻的建築工藝與歷史記載,成為研究臺灣宗教與建築的重要對象。以下將從歷史沿革、建築結構、裝飾藝術、周邊環境等方面,重點介紹金華府的特色與價值。

金華府的歷史可追溯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當時信眾因信仰需要而建廟,供奉文衡聖帝(關帝聖君)、馬千歲、李千歲等神像。初期的廟宇規模較小,但隨著信眾增加,廟宇的影響力也逐步擴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神威顯赫,信眾日多,境內許修德捐出三百元購得一間民房,於修繕期間將關帝聖君移奉至新址。此後,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許姓族人再次捐金修繕金華府,使其規模與規模得以擴充。日治時期,大正二年(1913年),保正許藏春等人發起遷地改建,將廟宇遷至北勢街(今址),並於次年竣工。根據日治時期《臺南市寺廟臺帳》記載,廟內供奉文衡聖帝、黃、金、王、李、馬、周王爺、七王爺、蘇夫人、土地公等神像,信徒主要為北勢街居民中的許姓族人。戰後時期,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地方士紳許嘆、許永源等人再次倡修,但因各種原因,廟宇長期未修繕,導致建築結構逐漸破敗,山川殿牆堵泥塑等也因風化而失去原貌。至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因廟年久未修,部分建築傾圯,信眾研擬籌建事宜,將神尊暫移街對面行館安置。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二月二日,整修工程完成,廟宇重新入廟安座,並於此後進行多項修復與美化工程。

金華府的建築結構具有典型的傳統廟宇特色,其主要建築包括三川門、拜亭與正殿。三川門為廟宇的前段,面寬三開間,採用板門與隔扇的組合,門扇上未繪製門神,而是釘入門釘,門釘在傳統建築中具有防禍與裝飾的意義。三川門前步口的牆身櫃臺腳與裙堵採用洗石子表現,施作題材包括松鶴長青、麒麟戲獅等,這些圖案不僅具有裝飾性,也象徵著吉祥與平安。三川門的屋頂採素燒板瓦,屋脊翹脊平緩,裝飾較少,顯示出其建築風格的簡約與穩重。

正殿為廟宇的主體,面寬三開間,採用敞廳設計,後面兩柱為神龕,全部進深共十六架。正殿的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屋頂鋪設素燒筒板瓦,屋脊為翹脊,此種屋頂設計在傳統廟宇中相當常見,具有防風避雨的功能。正殿內供奉文衡聖帝神像,神像坐姿,頭戴冕旒,雙手交疊於胸前持圭,表現出文武雙全的神格。神龕前方兩側豎立站姿的關平太子與周倉,關平身著文武甲,雙手環抱於腹前呈「抱壽體」,周倉身著鎧甲,左手插腰、右手於胸前橫伸向左,右手握著關刀,這組神像的塑造風格具有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此外,正殿內還供奉黃千歲、馬千歲、李千歲、池千歲、吳千歲、福德正神等神像,這些神像的擺置位置與形態,也反映了臺灣傳統信仰的特色。

金華府的裝飾藝術特別值得關注,其牆堵與屋頂的泥塑彩繪具有高超的工藝水平。例如,龍虎井的壁面施作泥塑龍與虎,這種圖案在傳統廟宇中常見,象徵著力量與威嚴。此外,正殿的牆堵泥塑題材包括「福星拱照」、「麻姑獻瑞」等,這些圖案不僅具有裝飾性,也寓意著吉祥與福氣。然而,根據資料記載,修復後的龍虎堵泥塑彩繪已少古意,這顯示出歷史的變遷與修繕過程對原貌的影響。

金華府的周邊環境也值得探討。其位於神農街,此街在歷史時期為臺南市的重要商業與交通要道,周邊有藥王廟、南沙宮等廟宇,三者合屬「三協境」,共同守衛臺灣府城西城。這三座廟宇的信仰網絡與互動,反映了當時臺南市的宗教文化與社區關係。此外,金華府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當時信眾聚集與活動的中心,其建築與神像的設置,也成為地方信仰的象徵。

金華府的歷史與建築價值,使其成為臺灣文化資產的重要一環。其歷史沿革反映了從清代到日治時期,再到戰後的發展過程,而其建築結構與裝飾藝術則展現出臺灣傳統廟宇的工藝與風格。金華府不僅是地方信仰的中心,也因其歷史與藝術價值,成為研究臺灣宗教與建築的寶貴資料。未來,金華府的保護與修繕,將有助於保留這座古蹟的原貌,並讓更多人瞭解其歷史與文化 significance。

附近的景點
神農街
風神廟
西羅殿
水仙宮
景福祠
接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