糶米古道

糶米古道位於台北信義區,是一條歷史悠久的石階步道,過去是農民運送稻米的貿易路線。古道沿路有許多歷史遺跡和廟宇,如財神廟、地藏殿,還有德興煤礦坑口等,展現出過去的商業與信仰文化。古道中段有池塘和樹林,環境優美,是休閒散步的好地方。這條路不僅見證了台北的早期歷史,也是自然與文化結合的旅遊景點,值得深入探索。

糶米古道位於臺北市信義區吳興街600巷100弄底,是一條歷史悠久的石階步道,其名稱源自於過去農民挑運稻米往返南港、木柵、深坑、景美等地的貿易需求。這條古道不僅是臺北早期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也是結合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的遊覽路線。沿著古道的各個地點,皆保留著豐富的歷史痕跡與民間信仰的痕跡,使其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歷史文化景點。

首先,古道的入口處設有醒目的「新坡嶺糶米公廟」紅色牌樓,這座牌樓是導引古道的指標,也象徵著糶米古道的歷史意義。糶米公廟本身是一座傳統廟宇,建於清代,最初是當時鄉賢為祈求國泰民安而發願建造的廟宇。經過1981年的重建後,廟宇的建築風格更加完整,成為當地信仰的重要中心。在廟宇周圍,可以看到古道的石階與周邊的自然景觀,形成了一種歷史與自然交融的氛圍。

沿著古道向上行進,會經過財神廟與地藏殿。財神廟是臺灣民間信仰中重要的神祇之一,供奉財神保佑人們財源廣進。地藏殿則是供奉地藏王菩薩,是佛教信仰中的一個重要殿宇。這兩座廟宇的設立,反映出古道過去作為商業貿易路線的歷史背景,也顯示出當時人們對財富與信仰的追求。

在古道的中段,會遇到一座池塘,這座池塘是沿路的驚喜小景點,為遊客提供了一個休憩的空間。池塘周圍的植被豐富,空氣清新,使遊客在行走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自然的寧靜。此外,古道兩側的樹林夾道,形成了一種綠色的景觀,使整個古道更加舒適。

在古道的末端,是「新坡嶺」,這是一個重要的地點,標誌著古道的終點。從這裡可以原路折返下山,或者選擇其他路線。新坡嶺的地形地形較為陡峭,但沿途的景觀依然值得欣賞。在新坡嶺的周圍,可以看到一些歷史遺跡,如德興煤礦坑口,這座坑口是日治時代建造的,當時礦產與農作物是二大經濟動脈。隨著煤礦業的式微,礦區逐漸荒廢,但現在只留下坑口遺跡可供追念,並有兩節臺車,車上有煤塊供展示用。

德興煤礦坑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23年(1897年),當時因煤礦資源豐富,礦區成為重要的經濟中心。然而,隨著時代的推移,煤礦業逐漸衰落,礦區也變得荒廢。現在,德興煤礦坑口被修復保存,成為文化資產,讓遊客能夠親身感受過去開採煤礦的艱辛工作。

除了德興煤礦坑口,古道的周邊還有其他歷史遺跡,如茶路古道、土地公嶺古道、拳山古道等。這些古道與糶米古道一樣,都是過去農民運送作物之用的路線。經過修整後,這些古道平整且明亮,樹林夾道,空氣清新,沿路上更有池塘等讓人驚喜的小景點。此外,這些古道短途上設有財神廟、地藏殿、土地公廟等,這些與社區、產業緊密相關的小型廟宇,也可看出這條古道過往頻繁的商業人羣移動足跡。

在吳興街的中後段,彷彿來到小鎮一樣的靜謐,經過公車總站後的尾端,是一條長約七百公尺往山裡去的石階步道。這條共有五百階的石階步道,便是昔日挑米前往南港、木柵、深坑、景美等地的捷徑,也被稱作糶米古道。古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間,當時生活於三張犁地區的農民,為節省運送時間與體力的保留,故捨棄要繞遠道的平地路,便開闢了這條山中小徑。

現今,現代化的臺北市區,可不只有這條糶米古道而已,在三張犁與南港山系這一側,也還有茶路古道、土地公嶺古道、拳山古道等古道,過去都是供農民運送作物之用。經過修整之後,糶米古道平整且明亮,樹林夾道,空氣清新,沿路上更有池塘等讓人驚喜的小景點。此外,短短路途上,更設有財神廟、地藏殿、土地公廟——臺灣民間信仰的基礎,這些與社區、產業緊密相關的小型廟宇,也可看出此這條古道過往頻繁的商業人羣移動足跡。

糶米古道的歷史不僅僅是農民運送稻米的路線,更是一段與自然、歷史、文化緊密相連的旅程。沿著古道的各個地點,皆保留著豐富的歷史痕跡與民間信仰的痕跡,使其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歷史文化景點。無論是對歷史的興趣,還是對自然景觀的追求,糶米古道都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景點。

附近的景點
和興炭坑
南港山系_象山親山步道
140高地公園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象山公園
吳興街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