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吊橋遺址

五分吊橋遺址在台北內湖基隆河畔,是少數保存下來的吊橋遺構,見證內湖煤礦發展歷史。建於1918年,當時用來運送煤炭,是內湖最早的煤炭運輸橋樑。後來橋面被拆,只剩橋柱,用的是鋼筋混凝土,反映當時建材的演進。現在橋柱仍保存完整,設有解說牌,成為歷史教育資源。遺址位於河濱公園,與其他歷史遺址連成景觀,也見證輕便鐵路的歷史。五分吊橋不僅是內湖產業的見證,也是研究臺灣交通與工業發展的重要實證。

五分吊橋遺址位於臺北市內湖區基隆河畔,是該市區少數保存下來的吊橋遺構,也是內湖地區煤礦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這座吊橋建於民國七年(1918年),最初是為了運送內湖地區五份、聯豐、叭嗹煤礦以及大湖地區的友華、蓬萊煤礦,以及大湖公園旁的豐田煤礦所產的煤炭而設立的專用交通要道。吊橋作為當時內湖區跨越基隆河最早的一座煤炭運輸專用橋樑,不僅是地方產業發展的關鍵設施,也成為內湖地區經濟與社會變遷的歷史標誌。

從歷史脈絡來看,五分吊橋的興建與運作,與當時臺灣的產業結構及交通技術發展密不可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內湖地區因煤礦資源豐富,成為臺灣重要的煤炭生產地之一。然而,煤礦的採掘與運輸需要克服基隆河的自然阻隔,這使得早期的交通方式多以人力與畜力為主,效率低下且風險高。五分吊橋的建立,便是為瞭解決這個問題,讓煤炭能夠更高效地從內湖地區運送到南港儲煤場,再透過火車運輸至臺灣其他地區,形成一條連結內湖煤礦與臺灣經濟的產業鏈。這座吊橋的歷史,不僅是內湖地區煤礦產業的縮影,也反映了當時臺灣工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五分吊橋的建築特色,展現了當時工程技術與材料使用的轉變。根據歷史資料,這座吊橋的橋面在1960至1970年代間被拆除,目前僅殘留北河岸的橋柱。橋柱的結構採用鋼筋混凝土材料,這與當時臺灣建築材料的演進有直接關聯。1930年代,隨著防震意識的提升,鋼筋混凝土逐漸取代過去常用的觀音石、淇浬岸石、黃砂岩等傳統建材,成為建築工程的主流。五分吊橋的橋柱便屬於這類材料,其色系主要為混凝土色系(#a38f6d),呈現出一種沉穩的工業風貌。這種材料的使用,不僅提高了橋樑的結構穩定性,也成為當時建築風格的代表,展現出臺灣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技術進步。

從遺址的現狀來看,五分吊橋的橋柱雖然已歷經八十餘年的風雨侵蝕,但依然保存相當完整,成為研究臺灣早期交通工程與材料應用的重要實證。橋柱的設計與建造過程,反映了當時工程師對結構穩定性與耐久性的考量,也展現出當時對鐵路與橋樑建設的技術理解。目前,橋柱旁設有解說牌,詳細說明其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成為遊客瞭解內湖地區煤礦產業與交通歷史的現場教育資源。此外,橋柱所在的河濱公園,也成為市民休閒與運動的場所,使這座歷史遺址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揮其文化與社會價值。

五分吊橋遺址的地理位置,位於基隆河畔,與內湖區的其他歷史遺址如內湖大橋、內湖煤礦遺址等形成連貫的歷史景觀。沿著基隆河的河濱步道,遊客可以見到五分吊橋的橋柱,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融合,形成一種歷史與自然共存的氛圍。橋柱的歷史背景與周邊環境的互動,使這座遺址成為內湖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此外,五分吊橋與當時的輕便鐵路系統有著密切的關聯,這條鐵路曾經是內湖煤礦運輸的關鍵通路,而五分吊橋的橋柱也成為這條鐵路系統的歷史見證。如今,雖然輕便鐵路已不復存在,但其遺跡仍然可以在五分街、安泰街、康樂街等處看到,成為內湖地區工業發展的歷史證據。

在文化與教育層面,五分吊橋遺址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歷史背景,更在於其作為地方產業發展的見證。這座吊橋的興建與運作,反映了當時內湖地區煤礦產業的繁榮與技術進步,也展現了臺灣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工業發展模式。對於研究臺灣歷史、交通工程、材料科學以及地方產業發展的學者與學生而言,五分吊橋遺址提供了寶貴的實證資料。此外,這座遺址也成為地方教育的實地教學場域,讓學生能夠透過現場觀察與解說牌的說明,深入瞭解臺灣早期的工業歷史與交通發展。

五分吊橋遺址的保存與維護,也體現了對歷史遺產的尊重與保護。儘管橋柱已歷經八十餘年的風雨,但經過適當的維護與管理,仍然能夠保持其歷史價值。目前,橋柱旁的解說牌提供了詳細的歷史資訊,讓遊客能夠在觀賞景觀的同時,瞭解這座遺址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此外,基隆河畔的河濱公園也提供了舒適的環境,讓遊客在歷史與自然的結閤中,感受到內湖地區的歷史氣息與自然美景。

總體而言,五分吊橋遺址不僅是內湖地區煤礦產業發展的見證,也展現了臺灣早期交通工程與材料應用的歷史軌跡。它的存在,使內湖地區的歷史文化更加豐富,也成為研究臺灣歷史、工業發展與地方產業的寶貴資源。這座吊橋的歷史與現狀,不僅屬於內湖,也屬於整個臺灣的歷史記憶,值得被更多人認識與珍惜。

附近的景點
東湖哈拉影城
樂活公園
三重世貿公園
內溝溪生態步道
內湖葫蘆洲吊橋橋墩
天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