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的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是日治時期的重要建築,現為農田水利署辦公處,未來將整修成臺南市美術館第二館。這棟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有L型設計,功能分明,曾見證嘉南平原的水利建設。戰後改為嘉南農水會辦公室,1998年成為市定古蹟。未來將作為美術館使用,保留歷史價值,也結合現代藝術,促進臺南文化與經濟發展。
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一處具有重要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建築,其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末期,現為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的廳舍,未來將整修後轉為臺南市美術館第二場館。這座建築不僅是臺灣農業發展的見證,也展現了現代主義建築的特色,其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建築風格與功能佈局,皆具備研究與觀賞價值。以下將從歷史背景、建築特色、現狀與未來規劃等角度,詳細介紹這座建築的重點。
歷史背景方面,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的前身可追溯至1907年,當時臺灣總督府土木局設立水利課,並成立總督府水利委員會,開始推動臺灣的水利建設。同年7月30日公佈的〈公共埤圳聯合會規則〉,奠定了後續水利工程的法律基礎。隔年2月29日,〈官設埤圳規則〉的公佈,使得地方長官認定的與公共相關埤圳納入政府管轄,並由政府出資改良。此後,嘉南地區的農民因嘉南平原水資源貧乏,農地多為不毛之地,常遭遇水旱雨災,日治政府遂於1920年8月成立「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由八田與一擔任總工程師,於1930年完工。1940年,事務所遷至臺南州廳後的臺南警察署南側,廳舍由住谷茂夫設計,成為當時重要的水利管理機構。1945年戰後,該建築改由嘉南農田水利會管理,1998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2020年,全國農田水利會納編入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後,嘉南農水會改制為「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成為現今的使用單位。
建築特色方面,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屬於現代主義初期的建築風格,外觀簡潔,無過多裝飾,設計上以功能性為首要考量。整體平面呈「L」形,南北向較短(沿南門路),東西向較長(沿友愛街),短翼部分高三層樓,設有四坡屋頂;長翼部分亦為三層樓,但高度較低,屋頂為平頂。主入口無門廊,僅有雨遮,門廳與主樓梯位於轉角處,是建築裝飾最多的部分。長翼東側設有次入口與另一樓梯,顯示其功能性的設計。建築的長翼全為辦公室,短翼下層為倉庫,上層為大會議室,體現了當時水利管理的業務需求。其建築結構與空間安排,反映了日治時期在臺灣的工程技術與規劃理念。
現狀與未來規劃方面,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現為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的廳舍,用於行政業務的運作。然而,這座建築在歷史與文化價值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未來計畫全棟整修,轉為臺南市美術館第二場館。2018年10月17日,北側的原臺南警察署經修復後轉為臺南市美術館1館,而2024年7月29日,臺南市美術館2館確定無償撥予文化部,成立「臺南國家美術館」。在行政院多次召開跨部會協調會議後,確認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將移交給臺南市美術館,成為新場館。此一規劃不僅重現建築的歷史價值,也將其轉化為文化設施,展現歷史與現代的融合。
這座建築的地理位置位於臺南市中西區,鄰近南門路與友愛街交界處,處於臺南市的中心地區,歷史與文化背景深厚。其歷史沿革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水利發展與建築史的重要實例。此外,其未來作為美術館的規劃,也將吸引更多觀光與文化關注,促進地方經濟與文化發展。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的歷史與現狀,不僅是臺灣農業發展的見證,也展現了建築與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繫,其價值值得進一步探討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