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高地公園位於台北市文山區,以枹子腳山為核心,結合自然地形與生態,是居民登山賞景的好地方。公園有步道、涼亭、觀景台和生態水池,設計重視生態保護,設施齊全。水池由居民自費興建,吸引蛙類棲息,增添生態趣味。觀景台可遠眺101大樓與文山區風景,涼亭提供休憩空間。周邊有萬芳社區、學校與公園,形成完整的休憩網絡。公園兼具自然與人文特色,是文山區的重要景點。
140高地公園位於臺北市文山區萬美里,處於萬寧街與萬美街2段之間的丘陵地帶,最高海拔達138公尺的枹子腳山(枹子坑山)為其核心地標。這座公園結合自然地形與生態環境,以「高度」為特色,突破傳統平地公園的框架,成為鄰近居民登山踏青、賞景休憩的重要場所。公園內既有蜿蜒的登山步道,也設有觀景平臺與涼亭,並以生態水池與運動設施為亮點,展現自然與人文的融合。
公園的歷史可追溯至1993年與1996年,當時分別開闢了文山(木柵)80號公園與30號公園,後經整合後合稱「140高地公園」。其地形由自然丘陵與人工開闢的步道組成,沿著萬寧街的兩側設有登山口,沿著木棧階梯 upwards,登上稜線後轉為碎石階梯,沿途林相豐富,樹木鬱鬱,形成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觀。公園的設計理念重視生態保護,開闢時盡量維持原有地貌,避免破壞動植物棲地,並在園內設置必要設施,串聯周邊綠地,提供市民自然與運動的休憩空間。
公園的生態水池是其一大亮點。這座水池由當地居民自費建造,利用原有的電力系統設置簡易過濾槽,池深約100公分,並以石頭堆疊圈圍,池內栽植萍蓬草、水蠟燭、莎草等水生植物,營造自然生態水池。池中吸引蛙類棲息,蛙鳴聲在清晨與午後尤其明顯,為公園增添生動的生態元素。這座水池不僅是生態教育的場所,也成為遊客休憩與賞景的點,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呼應。
沿著登山步道,園內設有3座觀景平臺,分別位於不同海拔高度,從低至高依次分佈。觀景平臺的設計考量到不同角度的視野,從下往上可俯瞰萬芳社區的景觀,遠眺101大樓與萬家燈火,而高處的平臺則可遠眺文山區的山光水色,甚至能望見臺北市的天際線。這些平臺不僅是賞景的點,也成為遊客拍照、休憩的場所,尤其在晴天時,陽光透過樹木的縫隙灑落在平臺上,形成斑駁的光影,增添畫面的美感。
公園內的涼亭是另一個重要設施,位於步道的中段,為遊客提供暫時歇息的空間。涼亭的設計簡約,周圍植有觀賞植物,如朱槿、馬纓丹等,為涼亭增添色彩。涼亭周圍的環境也十分舒適,樹木蔭蔽,微風拂過,讓遊客在休憩時能感受到自然的涼爽。涼亭的設置不僅考慮到功能,也與周圍景觀融為一體,成為公園中的一個小點睛之筆。
公園的運動設施分佈於不同區域,包括籃球場、木造休閒涼亭、體健設施等。這些設施的設置考量到不同年齡層與興趣的遊客,無論是家庭親子、運動愛好者,或是單獨遊客,都能在公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例如,籃球場位於7號公園附近,與140高地公園相連,為遊客提供運動的機會;而體健設施則散佈於公園內,如健身器材、體能訓練設施等,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也能進行輕度運動。
公園的周邊環境也與其景觀相呼應。萬芳社區位於公園的下方,社區內有萬芳國小、萬芳里民活動中心、萬芳派出所等公共設施,與捷運萬芳社區站相鄰,交通便利。萬芳4號公園與萬芳7號公園也位於公園的附近,與140高地公園形成連貫的景觀帶。這些公園各自有其特色,如萬芳4號公園以芋蛙主題為意象,萬芳7號公園則保留原有的林相與步道,與140高地公園共同構成文山區的生態與休憩網絡。
公園的設計理念也體現出對自然與人文的尊重。園內的植物種植注重觀賞性與生態性,如榕樹、福木、羅漢松、朱槿等,不僅提供綠蔭,也吸引蝴蝶覓食,形成生態鏈。此外,公園的步道設計考慮到不同體力的遊客,從緩坡到陡坡,各有適應的步道,讓遊客能根據自己的體力選擇適合的路線。這種設計不僅考慮到安全性,也讓遊客能盡情享受登山的樂趣。
公園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也值得關注。140高地公園的開闢與發展,與文山區的歷史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萬芳社區作為文山區的精華地區,吸引了許多外地移民來此落腳,形成了多元文化與生態共存的景觀。140高地公園的建立,不僅是為提供居民登山與賞景的場所,也成為社區文化與生態教育的基地。每年,社區居民會在公園中舉辦各種活動,如生態導覽、登山比賽、文化節等,讓公園成為社區活動的中心。
總體而言,140高地公園是一處結合自然與人文、生態與運動的綜合性公園。其優美的景觀、豐富的生態、便利的設施,以及與周邊社區的緊密聯繫,使其成為文山區的重要景點。無論是單獨來訪、家庭遊覽,還是運動愛好者,都能在這座公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公園的設計與經營,也體現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對社區文化的關懷,使其成為一個值得長期遊覽與珍惜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