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町三二三位於臺北植物園荷葉池旁,是日治時期建的建築,經過修復後,以日式風格和枯山水庭園重新開放。這棟建築原本是茶屋,後來成為宿舍,後因荒廢而被遺忘,直到2013年修復後成為文史景點。內部有日式土間和和室,庭園則有枯山水設計,融合日本禪宗與臺灣生態。修復過程中保留歷史原貌,並結合自然環境,讓這棟建築成為歷史與文化交織的代表,值得一看。
南門町三二三座落於臺北植物園的荷葉池畔,是臺灣歷史與文化交融的特殊場域。這棟建於日治時期的建築,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沉寂與修復,如今以典雅的日式風格與枯山水庭園重新展現其歷史風華,成為臺北市內少見的文史與自然景觀結合的祕境。其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庭園設計,不僅反映出臺灣在殖民與本土化過程中的變遷,也展現了日本園林藝術對臺灣的影響。
這棟建築最初於1930年代由臺灣總督府興建,原為茶屋或接待場所,地籍地址為「臺北州臺北市南門町六丁目三二三番地」。當時的建築風格採用典型的日式木構造,以檜木為主建材,並搭配簡樸的外牆與雨淋板設計,展現當時日本建築技術的精緻。然而,戰後這棟建築曾作為林業試驗所的宿舍使用,隨後因年久失修而逐漸荒廢,成為臺北植物園內少有人知的角落。直到2013年,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與建築師郭中端、堀込憲二、日本庭園家小口基實合作,展開修復工程,使其重新與世人見面,成為臺北植物園的重要景點。
南門町三二三的建築內部結構具有明顯的日式特色。入口處為典型的日式「土間」,為廚房與客廳的結合空間,面積較大,與一般日式住宅的「和室」形成對比。土間與和室之間以紙門分隔,紙門上繪有簡潔的浮世繪圖案,展現當時的審美與技術。和室則為主要的居住空間,內部以竹製傢俱與木製屏風裝飾,並保留原建築的樑柱結構,牆壁上亦有當時的裝飾畫作。這棟建築的內部格局,雖然與一般日式住宅略有不同,但卻展現出臺灣在日治時期對日本建築風格的吸收與適應。
這棟建築的最特別之處,在於其後方的枯山水庭園。枯山水是日本禪宗庭園的代表,以堆疊的石塊代表山,搭配細碎的沙子代表水,並以耙子拖曳出水波的線條,展現「無水之水」的意境。南門町三二三的枯山水庭園,由日本庭園家小口基實設計,以原地籍「南門町三二三」為名,並在庭園中設置兩座象徵吉祥的島嶼:右側為龜島,左側為鶴島。這兩座島嶼的設計,不僅展現日本禪宗對長壽與平安的寓意,也與臺灣的傳統文化產生共鳴。
枯山水庭園的設計,除了展現日本禪宗的哲思,也融合了臺灣的自然環境。庭園中栽種松樹與柏樹,展現「長青」的象徵意義,而草地上則有濕地陸生蘭科植物,如線柱蘭,展現臺灣本土生態的特色。此外,庭園中亦設置關守石(せきもりいし),為日本禪寺與庭園中常見的「結界石」,用以標示園區的界限,並提醒遊客保持敬意與靜謐。
南門町三二殖的修復工程,不僅重現了日式建築的原貌,也展現了臺灣在文化保存上的努力。建築師郭中端與堀込憲二在修復過程中,採用傳統的木工技術與建築工法,並參考歷史文獻與現場調查,力求讓這棟建築回到當時的狀態。此外,修復工程也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例如在建築周圍保留原有的植物,並在庭園中植入臺灣本土的植物,使這棟建築成為一個活的歷史場域。
南門町三二三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它所代表的時代變遷與文化交織。這棟建築從日治時期的茶屋,到戰後的宿舍,再到現在的文史景觀,展現出臺灣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變化。而其枯山水庭園,則是日本禪宗與臺灣生態結合的典範,展現了臺灣在文化保存上的獨特視野。
南門町三二三的修復與開放,也讓更多人得以親近臺灣的歷史與文化。這棟建築的內部與庭園,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當代人與過去連結的橋樑。透過這棟建築,遊客可以感受到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並體驗日本禪宗的哲思,同時也能欣賞臺灣本土的生態與植物。南門町三二三,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標誌,也是臺北市內少見的文史與自然景觀結合的場域,值得所有對歷史與文化感興趣的人前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