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在台北市中正區,鄰近植物園,結合歷史、文化與科技。館內有洋館、和館、新館與戶外庭園,展現孫運璿的生平與時代精神。洋館是他任內的工作場所,展示他推動電力、經濟的成就;和館是他與家人居住的地方,展現家庭溫馨;新館則是多功能活動空間;戶外庭園有魚池與桂花樹,讓人感受寧靜。整體空間融合歷史與人文,讓人深入了解孫運璿的貢獻與精神。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鄰近臺北植物園,是一座融合歷史與文化、科技與人文的空間。整座館區佔地866坪,由洋館、和館、新館與戶外庭園四大部分組成,每一處都承載著孫運璿的生平故事與時代精神,展現出建築與歷史的深度交融。以下將從重點地點出發,介紹這座紀念館的特色與價值。

洋館是孫運璿任內行政院長期間的重要工作場所,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和洋混合特色,展現出20世紀初期的設計理念。洋館的主體結構採用當時的磚石工法,搭配木構造的裝飾,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緻,又融入了西式建築的簡潔與功能性。館內設有孫運璿的辦公室與會議室,牆上懸掛著他擔任行政院長時的歷史照片,展現出他從事國家建設的決心與責任感。此外,洋館的展覽軸線以孫運璿的政經貢獻為主軸,透過現代科技的展覽設備,呈現他在臺灣電力發展、經濟轉型、科技政策等領域的歷史成就。例如,展出的「臺電復電」歷史影像,便記錄了孫運璿領導團隊在五個月內恢復全臺80%供電的壯舉,這項成就不僅改變了臺灣的能源命運,也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和館則是孫運璿與家人居住的居家空間,建築風格更接近傳統日式住宅,展現出他在臺灣生活時的親切與溫馨。和館的內部設計保留了當時的原貌,包括木製的地板、傳統的窗櫺,以及孫運璿夫人親手種植的桂花樹。這棵桂花樹不僅是孫運璿與家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紀念館的象徵,散發出淡淡的桂花香,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寧靜與溫馨。和館的展覽重點在於孫運璿的個人生活與家庭情感,例如展出的書信、傢俱、生活用品,都展現出他作為一位政治家的溫柔與細膩。其中,孫運璿夫人典當戒指的典故,更是讓訪客感受到他作為一位政治家的清廉與堅忍,以及他與家人之間深厚的情感連結。

新館是孫運璿官邸的改建部分,原為司機房,後經修復成為多功能的活動空間,包括講堂、會議室與藝文餐廳。新館的設計採用現代建築的理念,與周邊的洋館、和館形成對比,展現出時代的變遷與建築的創新。新館的藝文餐廳「藝文小客廳」是紀念館的特色之一,提供美食與休閒的空間,讓遊客在感受歷史與文化之餘,也能享受當下的歡愉。此外,新館的展覽內容也包含孫運璿的個人收藏與歷史文物,例如他使用過的筆電、書籍,以及與他相關的歷史資料,這些展品讓訪客更深入瞭解他的個人生活與思想。

戶外庭園是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茵處處,空氣清新,是訪客休憩與思考的空間。庭園的設計融合了自然與人文的元素,既有傳統的日式庭園佈局,也有現代的綠化設計。庭園中有一個魚池,是孫運璿生前最喜愛的景觀,池中養著各種魚類,週期性的換水與維護,展現出孫運璿對生活的細心與對自然的尊重。此外,庭園中還有孫運璿夫人親手種植的桂花樹,以及許多植物,這些植物不僅是自然的景觀,也象徵著孫運璿對臺灣的愛與關懷。庭園的設計讓訪客在漫步其中時,能感受到孫運璿與家人生活時的寧靜與溫馨,也讓訪客在繁華的都市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之地。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的每個地點都承載著孫運璿的生平故事與時代精神,從洋館的政經貢獻,到和館的家庭情感,再到新館的活動空間與戶外庭園的自然景觀,每一處都展現出孫運璿的個人特色與時代精神。這座紀念館不僅是對孫運璿的紀念,也是對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保存,讓後人能透過這座空間,瞭解孫運璿的生平與貢獻,並感受到他作為一位政治家的責任感與對臺灣的愛。在這座紀念館中,歷史與文化、科技與人文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空間,讓訪客在感受歷史的同時,也能體驗到臺灣的文化與精神。

附近的景點
南門町三二三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_菸酒專賣局
楊英風美術館
郵政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