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路_漢口街_相機街

博愛路與漢口街是臺北市中正區著名的攝影器材街,自日治時期就聚集了許多專業店家,至今仍保留歷史氣息與商業活力。這條街區見證了臺灣攝影文化的發展,以及市井商業的風貌。從1950年代開始,許多攝影器材店陸續開張,形成T字型的商業版圖。雖然近年來因數位科技影響,店家數量減少,但許多老店仍堅持提供專業服務,吸引攝影愛好者前來探訪,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博愛路與漢口街作為臺北市中正區的經典攝影器材街,自日治時期便因專業攝影器材的集中而聞名,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歷史氣息與商業活力。這條街區的發展歷程,不僅反映出臺灣攝影文化與科技的演變,也展現了市井商業的獨特風貌。博愛路與漢口街的交界處,曾是臺灣攝影業的搖籃,如今仍吸引著攝影愛好者與歷史迷,穿梭在老舊的店面與現代化的設備之間,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博愛路是這條攝影街的核心,從北門進入後,沿路可以看到許多專門銷售相機、鏡頭、三腳架、攝影器材的店家。這條街道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臺北城內的政府機關與媒體報社集中於此,加上靠近臺北火車站的交通優勢,使得相機店逐漸在此聚集。1958年,專賣德國Rollei大型底片相機的「羅來」在臺北郵局對面開設,被視為相機街正式起步的標誌。這家店的出現,不僅為當時的攝影愛好者提供專業器材,也奠定了博愛路作為攝影器材專賣街的基礎。隨後,漢口街的興福與宇宙、博愛路的榮美與永勝等攝影器材店陸續開張,形成了一條專賣攝影器材的商業街區。

漢口街則是這條攝影街的另一個重要支線,與博愛路交會處,形成了「博漢區」的商務中心。漢口街的興福與宇宙兩家店,是當時臺灣攝影業的代表,提供從相機、鏡頭到相紙、暗房設備的全方位服務。這兩家店的出現,使得漢口街成為攝影愛好者必訪的地區,吸引許多專業攝影師與攝影愛好者來此購買新設備或學習攝影知識。在這段時期,博愛路與漢口街的交界處,成為臺灣攝影文化的重要樞紐,許多攝影師在此交流技術,並購買專業器材。

到了1970至1980年代,臺灣經濟快速發展,民眾購買力提升,攝影文化也逐漸普及。這段時期,博愛路與漢口街的相機店數量迅速擴張,鼎盛時期曾達到近50家之多,形成了一條T字型的商業版圖。以北門為起點,向南延伸至博愛路,以及介於中華路與重慶南路間的漢口街一段。這條街區的店家不僅銷售傳統的膠卷相機,也開始引入數位相機與攝影器材,成為當時臺灣攝影業的中心。

進入21世紀後,隨著數位相機技術的突破與普及,智慧型手機的推出,使得相機街的地位不斷受到擠壓。然而,博愛路與漢口街的相機店家,憑藉豐富的產品知識與服務品質,仍然吸引著尋求專業攝影設備的消費者。許多店家也透過拓展高階相機,成功在電商等競爭下,維持自己的優勢。如今,這條街區的店家雖然不再如當年般密集,但仍保留著濃厚的歷史氣息,許多老店家仍堅持提供傳統的攝影器材與服務,吸引著熱愛攝影的愛好者。

在這條街區,可以見到許多老舊的店面,牆面斑駁,門牌數字也早已褪色,但店內的設備卻仍然保持著專業的質感。許多店家的店面裡,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相機、鏡頭、三腳架、攝影器材,以及相關的配件與耗材。這些店家不僅銷售產品,也提供攝影技術的諮詢與指導,許多攝影愛好者在此學習攝影技巧,並購買專業器材。此外,這條街區的店家也常常舉辦攝影展覽與工作坊,讓攝影愛好者有機會交流技術,並提升自己的攝影水平。

博愛路與漢口街的相機街,不僅是臺灣攝影文化的重要象徵,也展現了市井商業的獨特風貌。這條街區的歷史,不僅記錄了臺灣攝影業的發展,也反映了社會經濟的變遷。如今,雖然這條街區的店家數量有所減少,但其歷史氣息與商業活力仍然存在,吸引著許多攝影愛好者與歷史迷,來此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在這條街上,可以見到過去的痕跡,也可以看到當下的活力,這正是博愛路與漢口街的獨特魅力所在。

附近的景點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_美術分館
撫臺街洋樓 (《人民導報》舊址)
臺北北門郵局_臺北901支
重慶南路_書店街
臺灣省城隍廟
城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