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臺南愛國婦人會館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曾是日本愛國婦人會的臺南支部,現在是臺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這棟建築由前後兩棟與廊道連接,設計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與建築技術。入口處有標誌性的雨庇,門廳內有接待辦公室與木樓梯,二樓有榻榻米房間,展現日式風格。建築材料與結構體現當時工藝與氣候適應性,內部木構與設計保留日式風情。戰後經歷多次用途變更,現為文創中心,融合歷史與現代功能,是臺南重要文化地標。
原臺南愛國婦人會館座落於臺南市中西區,其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作為日本愛國婦人會在臺南的支部,曾是地方重要的婦女組織之一。這座建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與空間規劃,成為現今臺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整座建築由前棟與後棟組成,兩者之間以廊道連接,形成完整的空間結構,其設計與使用功能均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與建築技術。
入口處位於北面中間偏東,由一根柱子與牆面支撐的雨庇,為建築的標誌性元素。這座雨庇不僅具有防雨功能,也展現日式建築的精緻工藝。當人們踏入門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南側的接待辦公室,過去是愛國婦人會的接待空間,如今已轉為展示歷史文物的場所。西側則連結著外廊與庭園,庭園的設計可能受到日式庭園的影響,為整座建築增添自然與舒適的氛圍。門廳旁邊的木質樓梯,通向二樓的昔日辦公空間,這條樓梯的設計體現了日式建築中對空間流動性的考量。
建築的結構與材料選用,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審美。基座以洗石子打造,一樓外牆鋪設面磚,二樓則為水平木板,屋頂則採用傳統文化瓦,這些材料的選擇不僅符合當時的工藝水平,也展現出對地質與氣候的適應性。窗戶的設計多為方窗,直接開設於牆面,但在樓梯間西側與入口處有八角型窗戶,這類窗戶的設計可能受到日本傳統建築的影響,既提供自然光線,也增添視覺美感。此外,樓梯間北側與二樓南側的部分窗戶略為出挑,下方設有木質托架,這種結構設計可能用於支撐窗框,同時也增加建築的視覺層次。
建築內部的木質構造與二樓的榻榻米房間,保留了濃厚的日式風情。踏進愛國婦人館,首先被吸引的是地板上的立體方塊圖樣,這項設計成為館內的特色之一,可能與當時的建築風格或用途有關。內部的木質結構,如樑柱、地板、窗框等,均採用傳統工藝,展現出日本建築的精緻與細節。二樓的榻榻米房間,則是日式住宅的典型元素,過去可能是愛國婦人會的辦公或休息空間,如今則作為展覽或活動的場地。
建築的空間規劃也反映了當時的功能需求。前棟為本館,後棟為宿舍,兩者之間的廊道不僅連接兩棟建築,也作為通風與採光的通道。這種設計使整座建築在功能上更具整合性,同時也展現出對自然環境的考量。此外,建築的門廳與走廊的設計,可能考慮到當時的社交活動需求,如接待訪客、舉辦會議等,這些空間的佈局與規模,均體現出對人體動線與空間利用的思考。
在歷史沿革方面,愛國婦人會在日治時期的活動,使其成為臺南的重要社會組織。該會在昭和二年(1927)捐款修建五妃廟,展現出對地方建設的參與。然而,這座會館的建成則是在昭和十五年(1940),這段時間正值日本戰爭期間,愛國婦人會的活動可能受到戰時環境的影響。戰後,臺灣的愛國婦人會館均交由紅十字會管理,臺南的會館前棟曾作為中國國民黨臺南市黨部的使用,後棟則繼續作為宿舍使用。中美斷交後,前棟轉租給臺南市政府,作為市立圖書館中區分館,後棟則仍由紅十字會管理。2002年,前棟改為「臺南市立藝術中心美術圖書室」與「臺南美術研究會會館」,後續進行全面整修,2012年成為「文創PLUS-臺南創意中心」,使這座歷史建築在現代社會中重新發揮功能。
整座建築的歷史與空間規劃,不僅是臺南市的文化資產,也是臺灣歷史與建築的見證。其建築風格融合了日本與本土的元素,展現出戰後社會的多元性。目前,這座建築作為文創中心,不僅保存了歷史的痕跡,也成為當代藝術與創意的展場,使歷史與現代在這座建築中得以交融。無論是從歷史價值、建築美學,還是社會功能的角度來看,原臺南愛國婦人會館都是一處值得深入探討的重點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