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ck Yard 33 1/3位於陽明山,是從冷戰時期美軍基地轉變而來的文化空間,融合歷史與現代風格,成為陽明山的復古地標。這裡有紅磚牆、原木樑柱與開放空間,展現美式鄉村風情。庭園的戲水池和酒吧空間設計精緻,吸引許多旅客。內部用餐區與酒吧風格不同,既有舒適沙發,也有復古氛圍。整體空間保留歷史感,同時兼具現代功能,是台北人與遊客必訪的熱門景點。
陽明山美軍俱樂部Brick Yard 33 1/3位於臺北市士林區凱旋路49號,這座被時光雕琢的空間,從冷戰時期的美軍基地轉化為今日的文化新祕境,將歷史與當代生活融合,成為陽明山最具代表性的復古風情地標。其建築本身便是一本活歷史書,紅磚牆、拱形結構、原木樑柱與開放式空間,無不展現出濃厚的美式鄉村風情,而庭園中的戲水池、酒吧空間、用餐區等設計,更讓這座空間成為臺北人與外地旅人共同探索的重點景點。以下將從建築歷史、空間設計、場景氛圍與特色設施等角度,深入介紹這座隱身於陽明山的復古祕境。
首當其衝的是建築本身的歷史背景。這座美軍俱樂部原名為「草山青少年俱樂部」,在冷戰時期因美軍駐臺而興建,作為軍人與其家屬的娛樂社交場所。美軍撤退後,該建築曾被改為太平洋聯誼社,但隨後因時代更迭而荒廢。直到近年,由臺北市文化局委外招標,鈺德科技參與老屋文化運動競圖,並由黃巢設計團隊重新規劃,耗時兩年將這間充滿歷史意義的建築轉化為文化空間。這段歷史的重現,讓Brick Yard 33 1/3不僅是現代的用餐場所,更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敘事場域。
建築內部的空間設計,展現出濃厚的美式鄉村風情。入口處的紅磚牆與藍色木門,便已點出整體的復古氣息。建築內部刻意保留原木樑柱,並未做天花板,讓空間更具歷史感。拱形的紅磚牆外,格子窗灑進的陽光,照在美式鄉村風沙發上,營造出舒適而質樸的氛圍。牆面上掛滿畫作,既是空間裝飾,也成為藝術展示的場域,讓整體空間在視覺上更具層次感。此外,建築內部的裝飾細節也值得細細品味,如牆面處的黑膠唱片裝飾,與空間中散佈的懷舊元素,無不呼應著美軍時代的氛圍。
除了室內空間,建築外的庭園設計也十分精緻。廣場中央的淺水池,是這座空間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水池僅到腳踝高度,卻足以讓孩子們在其中嬉水、玩耍,成為親子家庭的歡笑場所。紅磚與綠植的搭配,讓庭園既保留了建築的歷史感,又增添了自然的生動氣息。庭園中的每個角落都適合拍照,拱形的紅磚牆、格子窗、陽光灑落的沙發,甚至水池邊的景觀,都讓這座空間成為攝影迷與旅行者的必訪地。
建築內部的用餐區,則是結合歷史與現代生活的場域。主用餐區以美式鄉村風沙發為主,搭配格子窗與陽光,讓用餐環境既舒適又具有視覺吸引力。空間中設有吧檯區,與包廂區,讓不同需求的客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用餐方式。此外,建築內部的設計也考慮到隱私與舒適,如包廂區的隔音效果,以及用餐區的座位安排,都讓這座空間在功能性上相當完整。
除了用餐區,建築內部的酒吧空間也值得探訪。這部分與主用餐區的風格形成明顯對比,更偏向復古酒吧的氛圍。暗色調的空間中,燈光閃爍,與牆面處的裝飾細節,營造出濃厚的懷舊感。酒吧空間的設計,讓客人在用餐後或夜間活動時,能享受更舒適的環境。此外,酒吧空間的設置也考慮到與主用餐區的連結,讓客人能順利轉換場景。
這座美軍俱樂部的庭園與建築設計,也展現出對自然與人文的尊重。水池邊的景觀,與紅磚牆的搭配,讓空間在視覺上更具層次感。而庭園中的綠植,則為空間增添了生動的氣息。此外,建築內部的設計也考慮到與自然的連結,如陽光透過格子窗灑入用餐區,讓空間在白天時更具光影的變化。
總體而言,Brick Yard 33 1/3美軍俱樂部是一處結合歷史與當代生活的空間,其建築本身便是一本活歷史書,而內部的設計則展現出濃厚的美式鄉村風情。從歷史背景到空間設計,從庭園到用餐區,每一處都值得細細品味。這座空間不僅是臺北人與外地旅人共同探索的重點景點,更成為陽明山最具代表性的復古風情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