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公園在台北車站附近,是個結合歷史與景觀的文藝園區。這裡有國父史蹟紀念館,原為日治時期的梅屋敷,後來改建成紀念館,展示孫中山在台灣的歷史與文物。公園內有池塘、曲橋、迴廊,種滿松、竹、梅、櫻花與杜鵑,四季景色不同。這裡不僅適合賞景,也是拍照的好地方,歷史愛好者與自然迷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回憶。
逸仙公園位於臺北車站附近,是一處融合歷史與景觀的文藝園區,園內以國父史蹟紀念館為核心,周圍散佈著池塘、迴廊、曲橋等中國江南庭園風味的景觀,並種植松、竹、梅、櫻花及杜鵑等植物,四季景色不同,令人流連忘返。公園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原為一棟稱為「梅屋敷」的高級料亭,後經改建成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史蹟紀念館,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歷史文化地標。
園內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國父史蹟紀念館,這座建築原為日治時期的「梅屋敷」旅館,建造於民國前12年,是一棟約四、五十坪的長方形建築物,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的理想瓦,屋簷與雨淋板緊密結合,四周植有矮梅樹,幽靜清雅。國父於民國2年來臺下榻於此,曾為旅館主人大和宗吉親書「博愛」二字,為其弟藤井一郎親書「同仁」二字,以作永久紀念。民國35年,政府以「梅屋敷」原址建為國父史蹟紀念館,館內陳設仿造當年國父居住時的模樣,除了以圖畫及照片介紹孫中山先生在臺灣的活動,並陳設國父當年用過的茶几、手稿、史料與照片等文物,其中甚至有遠從舊金山蒐集之國父曾使用的辦公桌椅。館內典雅別緻,展現出國父在臺灣的歷史足跡,令人對這位革命先驅的生平與貢獻有更深刻的認識。
除了國父史蹟紀念館,公園內的「梅屋敷」也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歷史遺跡。這座料亭在日治時期曾是臺北著名的高級旅館,位在北門町,舉凡臺灣總督、商界大亨或社會名士都是座上賓,席間亦可召藝妓來助興。傳說這座料亭曾以高砂族藝妓表演舞蹈做宣傳來招攬旅客。梅屋敷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日式與中國傳統元素,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的理想瓦,屋簷與雨淋板緊密結合,四周植有矮梅樹,幽靜清雅。這座料亭不僅是當時的旅遊勝地,也成為國父孫中山先生在臺灣的下榻地,展現出臺灣與中國歷史的緊密聯繫。
公園的景觀設計也極具中國江南庭園的風味,園內有池塘、迴廊、曲橋等景觀,並種植松、竹、梅、櫻花及杜鵑等植物,四季景色不同,令人流連忘返。池塘周圍綠樹成蔭,水面波光粼粼,與周圍的迴廊與曲橋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優美的畫面。迴廊與曲橋的設計不僅增添了園內的景觀美感,也讓遊客可以在此悠閒地漫步,感受園內的靜謐與寧靜。松、竹、梅等植物的種植,則增添了園內的自然風味,使人感受到中國傳統園林的意境。
公園的歷史與景觀相結合,使其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文化景點。園內的國父史蹟紀念館與梅屋敷,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展現出臺灣與中國歷史的緊密聯繫。遊客可以在此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同時也享受園內的景觀之美。公園的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8點至晚上5點,週一為休息日,國定假日與例假正常開放。公園的免費參觀,讓遊客可以無需費用即可欣賞這座歷史與景觀兼備的園區。
此外,逸仙公園也是一個適合拍照的景點,園內的建築與景觀,尤其是國父史蹟紀念館與梅屋敷,都是拍攝的佳處。遊客可以在此拍攝國父史蹟紀念館的典雅建築,或是梅屋敷的歷史遺跡,也可以拍攝園內的池塘、迴廊與曲橋,感受園內的景觀之美。公園的四季景色不同,春天的櫻花與杜鵑,夏天的綠樹成蔭,秋天的紅葉,冬天的梅香,都是拍攝的佳處。
總體而言,逸仙公園是一處結合歷史與景觀的文藝園區,園內的國父史蹟紀念館與梅屋敷,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展現出臺灣與中國歷史的緊密聯繫。園內的景觀設計也極具中國江南庭園的風味,讓遊客可以在此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景觀的美。無論是歷史愛好者,還是喜歡自然景觀的遊客,都能在逸仙公園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