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白雪學堂)

臺南的白雪學堂原為日治時期專賣局臺南支局,現在是文化活動空間。這棟建築有百年歷史,曾是鹽業管理據點,風格融合日式與西洋元素。2003年被列為市定古蹟,2017年修復完成後由你好商行經營,成為咖啡廳與社區活動場地。這不僅保存歷史,也活化利用,成為臺南古蹟再利用的典範。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現名為「白雪學堂」,是臺南市一個具有深厚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的古蹟。這座建築不僅是日治時期臺灣鹽業管理的重要據點,也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與活化利用的現況,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歷史活化典範。其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但真正具備歷史記憶與建築價值的時期,則始於1919年,當時由原位於高雄紅毛港的烏樹林支局紅毛港出張所廳舍建築本體被移築至臺南鹽埕,重建為臺南支局廳舍。這座建築在2003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在2015年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進行修復工程,於2017年完成修復,現由「你好商行」經營,轉型為「白雪學堂」,作為文化與社區活動的空間。

從歷史脈絡來看,臺南支局的歷史與臺灣的鹽業發展緊密相關。1665年,鄭成功建立明鄭政權後,臺南地區便有鹽場興盛的記載,當時稱為「瀨口鹽場」,成為臺灣最早的鹽業據點之一。然而,這段歷史在日治時期被重新納入總督府的統治體系中。1895年《馬關條約》後,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總督府於1897年成立「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專門管理臺灣的煙酒、糖業與鹽業。臺南支局作為專賣局在臺南的分支機構,承擔著監督與管理地方鹽業的責任。1919年,原烏樹林支局的廳舍因功能需求調整,被移築至臺南鹽埕重建,成為臺南支局的辦公廳舍,這也是臺灣少數以「移築」方式保存歷史建築的案例之一。

這座建築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日式與西洋元素,展現出當時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推行的建築思潮。其入口處的玄關設計,採用懸魚、寶塔、寶珠與牛腿等傳統日式裝飾元素,這些細節不僅具有裝飾性,也象徵著當時對中國傳統建築元素的吸收與再創造。此外,破風板的特殊造型與迴廊柱、斜撐的簡單倒角修飾,則展現出西洋建築的影響,使整體建築呈現「和洋混合」的風格,這也是日治時期臺灣建築的重要特徵之一。這種建築風格的結合,不僅反映了當時殖民政府對建築技術的融合,也成為後續臺灣建築發展的參考藍本。

從建築結構來看,這座廳舍的設計與功能與其歷史背景密切相關。作為專賣局的辦公廳舍,其空間規劃需考慮行政管理的需求,例如大廳、辦公室、倉庫等區域的分區。然而,這座建築在修復後並未完全保留原功能,而是轉型為文化空間,使其在保留歷史價值的同時,也能作為現代活動的場所。例如,目前的「白雪學堂」作為咖啡店與文化活動空間,其內部空間經過適度改造,保留了原建築的結構與特色,同時加入現代化的設備與陳設,使歷史與當代的連結更加自然。

在歷史保存與活化方面,這座建築的修復工程展現了政府對古蹟保存的重視。2015年的修復工程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主導,採用傳統工法與現代技術結合的方式,對建築的結構、裝飾與內部空間進行修復與整建。例如,對原建築的木構件進行修補,並對內部的空間進行適度調整,使其符合現代使用需求。同時,修復工程也注重對歷史細節的保留,例如對懸魚、寶塔等裝飾元素的修復,使其在修復後仍能呈現原貌。這種修復方式不僅確保了建築的歷史價值,也使其能作為活歷史的空間,讓民眾能透過視覺與空間的體驗,感受歷史的痕跡。

從現狀與運營來看,「白雪學堂」的轉型是歷史保存與文化活化的重要案例。由「你好商行」經營的這間咖啡店,不僅提供咖啡與輕食,也作為舉辦文化活動、課程講座與社區活動的場所。例如,定期舉辦書展、文學講座、手作課程等活動,吸引周圍居民與遊客參與。這樣的運營模式,使這座古蹟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成為社區文化生活的中心。此外,「白雪學堂」也特別關注社區長輩的 needs,例如提供舒適的空間供長輩休憩,或舉辦針對長輩的活動,展現社會對老年人羣的關懷。

在文化價值方面,這座建築的歷史與現況,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歷史與建築的重要對象。其作為日治時期專賣局廳舍的歷史,與臺灣的殖民歷史緊密相關,而其建築風格則反映了當時殖民政府在臺灣的建築思潮。此外,這座建築的轉型與活化,也成為臺灣古蹟活化利用的典範,展現瞭如何在保留歷史價值的同時,讓古蹟成為當代社會的一部分。這種方式不僅讓古蹟得以延續生命,也讓歷史記憶得以傳承。

總體而言,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白雪學堂)是一處兼具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古蹟。從其歷史背景、建築風格、修復工程到現狀運營,都展現了臺灣在歷史保存與文化活化方面的努力。這座建築不僅是過去的見證,也是當代社會與歷史連結的橋樑,使其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與珍惜的歷史空間。

附近的景點
鹽埕北極殿
鹽埕天后宮
新百祿燕窩觀光工廠
新百祿燕窩觀光工廠
黑橋牌香腸博物館
黑橋牌香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