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記憶倉庫(三井倉庫)

臺北記憶倉庫前身是日治時期的三井物產舊倉庫,位於中正區,是少數保留三井菱形商標的歷史建築。這棟紅磚建築建於1914年,曾是貿易中心,後因城市發展遷移至交八地區並整修。如今改名為「臺北記憶倉庫」,作為文化展示空間,免費開放參觀,展覽內容探討臺灣的資源與貿易歷史,並設有嚴格的參觀規定,以保護建築與觀眾安全。

臺北記憶倉庫,原名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是一座建於日治時期的紅磚造歷史建築。這座建築不僅是臺北市重要的文化標誌,更是臺灣少數保留三井集團菱形商標的歷史遺產,其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地理位置,都深刻反映出臺北從水路貿易轉向陸運發展的歷程。以下是對這座建築的重點介紹。

首先,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當時由日本三井財團興建,作為貿易與物資儲存的倉庫。這座建築位於當時臺北市的北門地區,鄰近淡水河與大稻埕碼頭,是當時臺北繁榮貿易的見證。三井物產作為日本在東亞的重要商業財團,其倉庫的建設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商業需求,也反映了日本在臺灣的經濟影響力。然而,隨著時代的進展,這座倉庫在戰後時期逐漸失去其功能,直到2015年因臺北市西區門戶計畫的發展需求,才被遷移至交八地區,並進行整建與再利用。

三井物產舊倉庫的建築結構具有典型的日治時期風格,為紅磚與磚木混合構造的二層樓建築,總坪數約為四百零三坪。其外觀設計由當時的建築師野村一郎負責,採用大正時期的辰野式建築風格,融合了西方與日本傳統的建築元素。建築的中央立面保留了三井集團的菱形商標,這也是臺灣少數保存完整三井商標的歷史建築之一。此外,這座倉庫的設計注重功能性,擁有寬廣的空間與良好的通風系統,使其在當時能有效儲存與運輸各種貨物。

在地理位置方面,三井物產舊倉庫原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橋頭,鄰近淡水河與臺北車站,這使得它成為當時臺北市重要的貿易與物流中心。由於其地理位置的優勢,這座倉庫不僅服務於臺北市內的商業活動,也與臺灣其他地區的貿易網絡相連接。然而,隨著臺北市的城市發展,原址的商業功能逐漸衰退,這座倉庫也面臨被拆除的風險,直到西區門戶計畫的推動,才使其重新被納入文化保存的考量之中。

三井物產舊倉庫的遷移與整建過程,是臺灣文化保存史上的重要事件。2015年,臺北市政府因西區門戶計畫的需要,決定將這座歷史建築遷移至交八地區,並進行整修,使其成為一座文化空間。在遷移過程中,工程團隊採用了嚴謹的施工方式,包括對原建築的構件進行編碼、整料備料,並進行等比放樣,以確保原建築的結構與細節得以完整保留。此外,這座倉庫也是臺灣第一座建置隔震系統的文資建物,這項技術的應用,使得這座歷史建築在未來的使用中更具安全性與耐久性。

在整建後的三井物產舊倉庫,被重新命名為「臺北記憶倉庫」,作為一個文化與歷史的展示空間。這座建築目前開放給公眾參觀,並設有免費的展覽空間,展覽內容以「山林資源與物產貿易」為主題,透過上中下游的空間演變,述說土地上的人們如何使用、創造資源的歷程,同時創造多元觀點對話的平臺。展覽的設計不僅回顧了三井物產在臺灣的歷史貿易活動,也探討了臺灣與周邊地區的資源交流與發展脈絡。

此外,這座建築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文化景點。其附近的淡水河與臺北車站,都是臺北市的重要地標,而大稻埕碼頭則是臺灣早期的貿易中心之一。這使得三井物產舊倉庫的歷史背景與周邊環境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脈絡,讓遊客在參觀時能更深入地瞭解臺北市的歷史發展。

在開放資訊方面,臺北記憶倉庫的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11點至下午7點,週一及節日為休館。這座建築目前為免費開放,並設有無障礙電梯與廁所,方便不同需求的遊客。然而,館內有嚴格的規定,例如禁止帶入外食、吸菸、奔跑嬉戲,以及禁止使用閃光燈、腳架等攝影設備。這些規定的設立,旨在確保遊客的觀光安全,並保護建築的歷史價值。

總體而言,三井物產舊倉庫不僅是臺北市重要的歷史建築,也是臺灣文化保存與再利用的典範。它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地理位置,都深刻反映了臺北市的發展歷程,而其在遷移與整建過程中的努力,也展現了臺灣對歷史建築保護的重視。如今,這座建築作為臺北記憶倉庫,不僅是遊客參觀的景點,也成為臺北市文化與歷史教育的重要場所。

附近的景點
北門_承恩門
臺北北門郵局_臺北901支
國立臺灣博物館_鐵道部園區
撫臺街洋樓 (《人民導報》舊址)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_美術分館
台北地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