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新村位於臺北市中正區,結合了日治歷史、國軍眷村與現代文青風格,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這裡保留許多歷史建築,如張載宇將軍故居、將官巷與防空洞,每個角落都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嘉禾新村不僅是歷史見證,也成為文青活動與集章活動的熱點,讓這座小社區更受歡迎,成為臺北人氣的散步與拍照勝地。
嘉禾新村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永春街131巷,是一個融合了日治時期歷史、國軍眷村文化與現代文青風情的特殊場域。這座因都市更新而重獲新生的眷村,不僅保留了許多具歷史價值的建築與空間,更以活化的形式展現臺灣的居住記憶與社會變遷。從張載宇將軍故居到防空洞,從將官巷到拾光屋,每一處空間都承載著不一樣的故事,成為臺北城歷史與都市演變的重要見證。
張載宇將軍故居是嘉禾新村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之一。這棟兩層樓的獨門獨戶住宅,原為日治時期的木屋,後由國軍將官居住,因此得名。故居內的庭院與水池設計,展現了當時軍眷的生活品質,而圍牆外的榕樹與茄苳樹,則是眷村長輩們話家常的聚集地。現今這棟建築被規劃為「嘉禾故事館」,不僅作為服務中心,更展出「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眷村:嘉禾新村空間記憶採集」展覽,透過口述歷史與復古空間,帶領遊客回顧眷村時期的日常與情感。故居內保留的日式木屋結構,與後續增建的現代化設施,形成一種時空交錯的美感,也讓訪客能感受到軍眷生活從軍事到民用的轉變。
將官巷是嘉禾新村最具歷史感的空間之一。這條寬敞的巷子曾是將軍住宅的入口,因通往多位高階軍官的住宅而得名。巷子兩側的牆面與庭院,曾是眷村孩子們玩耍的場地,也是五月天《人生海海》專輯封面與MV拍攝的背景。現今這條巷子被規劃為表演空間,提供各團體申請演出,而原本的「戶外劇場」則被改造成「日式聚場」,這座日式建築原本為日本砲兵聯隊的招待所,中間不落柱的設計可作為宴會使用。1970年代後,這棟建築成為趙上校與席上校兩家的宅邸,現今則作為表演空間,讓眷村文化與現代藝術在此交織。
日式聚場的後方,銀亮的建築是臺大水源校區的卓越研究大樓,與周圍的歷史建築形成對比。這棟現代建築的設計,與周遭保留的舊建築相映成趣,展現臺北城在歷史與現代之間的平衡。而日式聚場本身,則是日治時期的典型建築,其結構與風格為研究臺灣建築史的重要參考。
拾光屋是嘉禾新村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空間。這棟兩層樓的建築原本為一般軍眷居住,後因居民人口增加而自行增建,並賣給村子裡幫人做指甲的阿姨。阿姨一家人口數增加後,陸續自行加蓋二樓與陽臺,這種「有機發展」的建築方式,是眷村文化的重要特徵。現今拾光屋的二樓可眺望鄰近日式木屋的屋頂與庭院,以及隔壁的防空洞。防空洞內現展出「記憶中的時光居所—《築.家》」特展,展覽內容包括老照片、電線杆、馬賽克浴缸等,這些物品都是眷村居民生活記憶的見證。
防空洞是嘉禾新村最特殊的空間之一。這座防空洞原本用來存放聯勤通信工廠的機器與檔案,後因眷村居民的需要而成為居住空間,甚至增建了前院與房間。防空洞內現展出的舊照片,讓人懷想已逝的舊時光。這座防空洞的牆面,則是擴建時被圍牆包起來的電線杆、有著修補痕跡的馬賽克磁磚浴缸、拆了水龍頭的流理臺,以及通往二樓的階梯,都是一家子人在此生活數十年的記憶。
嘉禾新村的歷史,除了這些具體的建築與空間,也體現在眷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社會互動中。在眷村時期,居民因住戶結婚生子、人口增加而自行擴展空間,這種「有機發展」的方式,使眷村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社區。而如今,嘉禾新村則以活化的形式展現臺灣的居住記憶與社會變遷,成為一個適合散步、野餐、拍照的臺北小祕境。
除了歷史與文化,嘉禾新村也參與了許多文青活動與集章活動。臺北市政府舉辦的「來臺北,找樂點」集點活動,將嘉禾新村列為其中一個集章點,遊客可透過掃描QR Code獲得活動合作店家的優惠,並集滿3點享受抽獎資格。這項活動不僅讓嘉禾新村更為人所知,也讓這座歷史場域與現代生活產生更多的連結。
總體而言,嘉禾新村是一個充滿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場域,它不僅保留了許多具歷史價值的建築與空間,也以活化的形式展現臺灣的居住記憶與社會變遷。從張載宇將軍故居到防空洞,從將官巷到拾光屋,每一處空間都承載著不一樣的故事,成為臺北城歷史與都市演變的重要見證。而這座場域,也因參與了許多文青活動與集章活動,而成為一個適合散步、野餐、拍照的臺北小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