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鼎故居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泰安街,是台北市第101座市定古蹟,見證臺灣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歷史。建築融合日式與西洋風格,保留了日據時期的設計,戰後也因使用需求而有所調整。書房內有李國鼎生前使用的公事包與書籍,象徵他的貢獻與遠見。客廳與臥房也保留了他的生活痕跡,庭院則展現他對自然與生活的重視。這座故居不僅是李國鼎個人生活的縮影,也是研究臺灣近現代歷史與建築的重要實證。
李國鼎故居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泰安街2巷3號,這座木構建的歷史建築不僅是臺北市第101座市定古蹟,更是一段臺灣經濟與科技發展歷史的具體象徵。它的歷史背景與建築風格,結合李國鼎生前生活的真實痕跡,使其成為研究臺灣現代化過程中重要人物生活環境的寶貴實證。故居的每一處細節,從外觀到內部陳設,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與歷史價值,展現了李國鼎作為「臺灣科技教父」與經濟推手的個人生活與職業軌跡。
故居的建築外觀以綠色雨淋板、淺色結構與木門框組成,這類日據時期的建築風格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材料應用。整座建築為木造結構,內裝則融合了日式與西洋元素,這種「日洋混和」的設計,不僅展現了戰後時期臺灣建築的多元影響,也成為這座故居獨特的外在特徵。建築的主體部分保留了原日據時期的設計,而戰後改為臺灣省政府財政廳長宿舍後,其內部結構也隨時代更迭而有所調整,但整體保存狀況完好,成為研究臺灣近現代建築史的重要實例。
進入故居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間書房。這間書房是李國鼎生前最常見的活動空間,牆壁上懸掛著一幅象徵「能見林也能見樹」的大幅畫作,這不僅是對李國鼎個人價值觀的體現,也暗示了他在經濟與科技發展上的遠見。書房內陳設著各式書籍、公務報告文書及國外訂購的期刊雜誌,書桌旁的公事包則伴隨了李國鼎30多年,見證了臺灣經濟起飛的歲月。這件公事包的標章上標註著1957年,那是李國鼎獲得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賽賽獎的年份,這項榮譽標誌著他對臺灣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卓越貢獻。
除了書房,故居的客廳也保留了李國鼎生前的擺飾與陳設。客廳正牆上掛著一幅象徵「能見林也能見樹」的大幅畫作,這幅畫作不僅是對李國鼎個人價值觀的體現,也暗示了他在經濟與科技發展上的遠見。客廳的空間設計採用日式與西洋混搭的風格,牆壁、木門連成一氣的「大櫥櫃」,令人印象深刻。這種設計不僅展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也反映了李國鼎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故居的其他房間,如臥房與庭院,也保留了李國鼎生前的生活痕跡。臥房的陳設簡單但舒適,庭院則是李國鼎生前常與家人共度時光的地方。這座庭院的設計採用傳統的臺灣園林風格,植物與建築的搭配展現了李國鼎對自然與生活的重視。庭院中的花草與樹木,不僅是對李國鼎個人品味的體現,也成為這座故居最具代表性的景觀。
李國鼎故居的歷史背景與建築風格,使其成為研究臺灣近現代建築與歷史的重要實例。這座故居不僅是李國鼎個人生活的縮影,也反映了臺灣從日據時期到戰後時期的社會變遷。故居的每一處細節,從外觀到內部陳設,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與歷史價值,展現了李國鼎作為「臺灣科技教父」與經濟推手的個人生活與職業軌跡。故居的保存狀況完好,使其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實證,也成為研究臺灣現代化過程中重要人物生活環境的寶貴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