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水室位於台北市中正區自來水園區,與自來水博物館等共同組成「水道水源地」古蹟群。建於1913年,曾用來監測觀音山蓄水池出水量,後來因功能被取代而停用,但因歷史價值被保存下來。建築為磚造結構,有日式風格,後期因水泥覆蓋而部分原貌消失,經修復後重現當年樣貌。現在與景觀池、噴泉庭園等景點結合,形成完整的水文化體驗空間,是台北市重要的歷史遺產與觀光景點。
量水室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自來水園區內,與自來水博物館、觀音山蓄水池及渾水抽水站共同組成「水道水源地」古蹟羣。作為日治時期興建的水資源管理設施,量水室不僅是臺北市重要的歷史建築,更承載著城市水脈發展的歷史記憶。其地理位置處於自來水園區核心區域,與周圍景觀池、噴泉庭園、親水通廊等景點相連,形成完整的水文化體驗空間。量水室的歷史沿革、建築特色與修護過程,均展現出臺北市在水資源管理與文化保存方面的深厚底蘊。
量水室的歷史可追溯至1913年,當時作為觀音山配水池出水計量的關鍵設施。在日治時期,臺北市的水資源管理體系逐步建立,量水室的興建反映了當時對水資源的科學化管理需求。雖然原建築的興建年代與設計因檔案佚失無法確定,但根據調查,量水室建築於大正2年(1913年)3月竣工,其功能為監測觀音山蓄水池的出水量,為後續水資源分配與使用提供數據支持。在1977年公館淨水場完工後,量水室因功能被取代而功成身退,但其歷史價值與建築特色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臺北市重要的古蹟。
量水室的建築特色具有明確的歷史時期特徵。根據整修期間的殘跡顯示,量水室本體應為一長寬各9公尺的磚造建築,雙坡水的斜屋頂,立面採漆(口食)塗面層,並以飾版及飾帶凹凸方式呈現立體感,展現當時特殊的日式建築風格式樣。然而,因後期水泥粉刷層覆蓋,原建築的許多細節已不復見。屋頂部分則為二戰後改建的鋼筋混凝土平屋頂,與原建築風格產生差異。為復原日治時期的建築風貌,臺北市政府古蹟審議委員會決議剔除戰後施作的水泥粉刷層,並對殘留的三角楣山牆與角柱進行修補,在立面上同時展現前後時期的歷史風貌。修復後的量水室,不僅保留了原建築的磚造結構與雙坡屋頂的設計,更透過細節的修復,使觀賞者能感受到日治時期的建築藝術與技術。
量水室的修護過程是臺北市古蹟保存的重要案例。從民國94年11月至95年10月,工程團隊針對量水室的結構穩定性、歷史原貌與環境適應性進行全面修復。首先,對建築本體的磚造結構進行檢測與修補,確保其結構安全。其次,去除戰後施作的水泥粉刷層,並對原建築的漆塗面層進行修復,使其恢復日治時期的原貌。此外,對屋頂的鋼筋混凝土平屋頂進行評估,並根據歷史資料與建築風格,進行適當的修復與調整。最後,對量水室的周圍環境進行整建,使其與自來水園區的其他景點相協調,提升整體的景觀價值與遊客體驗。
量水室的地理位置處於自來水園區的核心區域,與自來水博物館、觀音山蓄水池及渾水抽水站共同組成「水道水源地」古蹟羣。量水室的周圍環境經過精心規劃,與景觀池、噴泉庭園、親水通廊等景點相連,形成完整的水文化體驗空間。量水室與自來水博物館相鄰,二者共同展現臺北市水資源管理的歷史與科技發展。量水室與觀音山蓄水池之間的空間關係,也體現出臺北市在水資源規劃上的歷史脈絡。而量水室與渾水抽水站的地理位置,則反映了臺北市在水資源管理上的功能分工與技術演進。
量水室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使其成為臺北市重要的歷史遺產。量水室的興建與使用,體現出臺北市在水資源管理上的科學化與系統化。而量水室的修復與保存,則展現出臺北市政府在古蹟保存與文化資產管理上的用心與責任。量水室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也為臺北市的水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證資料。在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量水室的保存與活化,更成為臺北市推動文化資產活化與歷史教育的重要案例。
量水室的遊覽價值,使其成為臺北市重要的觀光景點。量水室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修復過程,均能為遊客提供豐富的歷史知識與文化體驗。遊客在量水室前,可以感受到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與技術,並透過量水室的歷史故事,瞭解臺北市在水資源管理上的發展歷程。量水室與周圍景點的結合,也使遊客能透過完整的水文化體驗,感受臺北市的歷史與現代化發展。量水室的修復與保存,更展現出臺北市政府在文化資產管理上的用心與責任,使量水室成為臺北市的重要文化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