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歷史文物館

三峽歷史文物館位於新北市三峽區,原為日據時代的三峽莊役場,建於1929年,是當時全台最美的辦公大樓。現在作為歷史文物館,保留了紅磚結構與裝飾藝術風格,展現三峽的歷史與文化。建築外觀結合傳統與現代工法,內部結構與空間佈局也保留了當年的設計。經過多次用途變更,最終在1999年成為展示地方史蹟的場所,並於2018年被列為古蹟。館內展覽內容豐富,結合藍染文化等周邊設施,成為三峡重要的文化地標。

三峽歷史文物館位於新北市三峽區,是一處兼具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建築遺址。這座建築原為日據時代的三峽莊役場,建於1929年,由日本政府興建,當時被譽為「全臺最美麗的辦公大樓」。經過戰後的多次用途更迭,如今作為三峽歷史文物館,不僅保留了原有的紅磚結構與裝飾藝術風格,更展現出三峽地區的歷史軌跡與文化發展。這座建築的歷史與空間佈局,為遊客提供了深入瞭解三峽過去的機會,也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地標。

三峽歷史文物館的建築外觀以紅磚為主,基礎與雨庇部分則採用鋼筋混凝土新工法,這種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建築技術,使其在日據時代便具備一定的耐久性與視覺特色。建築的山牆周圍布滿裝飾,如心石紋樣、軍巖造型裝飾、弧形書卷捲軸雨棚,以及古典紋樣的女兒牆面,這些細節展現了當時日本公共建築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此外,入口處的設計也相當考究,大門上方的心石紋樣與門楣的軍巖造型,不僅具有裝飾性,也象徵著當時的建築理念與文化背景。整體而言,這座建築的外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展現了日據時代建築藝術的精緻與獨特。

進入三峽歷史文物館的內部,可以見到其結構的細節與歷史的痕跡。一樓原為事務所、等候區、宿直室、莊長室兼應接室,二樓則為會議室。牆麪粉刷採用傳統工法的麻絨灰漿,地板上層以水泥砂漿粉刷,而入口腳踩墊、玄關、樓梯、踢腳與等候室地板則以磨石子處理,這些材料的選擇與處理方式,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對空間的規劃。此外,建築的天花板為輕鋼架天礦纖花板,屋架則為洋小屋組,這種結構設計在當時的建築中相當常見,也展現了日據時代建築技術的特色。內部的空間佈局與裝飾,不僅保留了歷史的原貌,也讓遊客能感受到當時的建築風格與使用功能。

三峽歷史文物館的歷史使用過程,反映了三峽地區的社會變遷與發展。1945年戰後,三峽鎮公所成立,繼續使用這座建築,直到1986年搬遷至中山路17號。之後,這座建築曾作為三峽老人活動中心,直到1990年5月11日終止,改作消費合作社。1994年,合作社搬遷至國光街後,這座建築一度荒廢。直到1998年,三峽鎮長洪見文提出將舊三峽鎮公所作為展示地方史蹟的場所,並由當地中埔里裏長李坊良規劃整修,最終在1999年6月6日以「三峽鎮歷史文物館」之名開幕。這座建築的轉變,不僅是三峽歷史的見證,也展現了地方社區對歷史文化的重視與保存。

在文資保護方面,三峽歷史文物館的建築於2018年4月3日被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這項決定反映了其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然而,由於道路拓寬的問題,原地主三峽董事會曾要求文化局以易地或徵收解決,但最終仍將其登錄為古蹟。2022年,新北市政府城鄉局副局長邱信智表示,研擬透過都市計畫容積移轉方式,盡速取得三峽莊役場的土地所有權,以確保其未來的保護與利用。這項措施表明,政府對這座歷史建築的重視,並希望透過合理的規劃與管理,使其能持續發揮文化價值。

三峽歷史文物館的展覽內容,則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一樓定期舉辦交流展、主題展,以及各類美術作品的展覽,展現三峽地區的藝術與文化。二樓則為三峽人文史蹟文物的展示空間,收藏了為數眾多的當地史料與文物,這些展品包括來自當地士紳或廟宇的捐贈,內容涵蓋三峽的歷史、產業、民俗等各個方面。展覽的內容不僅讓遊客瞭解三峽的過去,也展現了三峽地區的文化特色與歷史軌跡。

此外,三峽歷史文物館的周邊環境也值得關注。例如,建築旁的藍染展示中心與老街後方的藍染公園,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藍染文化展示空間。藍染展示中心提供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讓遊客能親手感受三峽地區具代表性的民俗工藝。而藍染公園則是藍染文化的重要場地,結合了自然景觀與文化活動,為遊客提供了休憩與學習的空間。這項設施的設立,不僅延續了三峽的藍染文化,也讓歷史文物館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更加完整。

總體而言,三峽歷史文物館不僅是三峽地區的重要歷史遺產,也是一處結合歷史、文化與教育功能的空間。這座建築的歷史與空間佈局,讓遊客能深入瞭解三峽的過去,也展現了三峽地區的文化特色與歷史軌跡。透過這座建築,人們不僅能見證三峽的歷史,也能感受到地方社區對歷史文化的重視與保存。三峽歷史文物館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意義,使其成為三峽地區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標。

附近的景點
三峽染工坊暨三峽藍染中心
三峽老街
三峽清水祖師廟
甘樂文創展演空間
藍染遊客服務中心
三峽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