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爐地南山福德宮位於新北市中和區,是個有歷史和文化特色的廟宇,也是熱門的旅遊景點。這裡有高109公尺的福德正神雕像,還有財神殿、換錢母處等特色景點。廟內有許多傳統習俗,像在石階上走過能帶來好運,財神殿還有五路財神橋和換錢母的活動,吸引不少人前來祈福。周圍還有美麗的自然風景,是個值得來參觀的地方。
烘爐地南山福德宮位於新北市中和區南勢角後方山區,是一座具歷史與文化特色的信仰中心,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景觀使其成為大臺北地區重要的旅遊勝地。這座廟宇不僅是當地居民的精神寄託,也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朝拜與欣賞自然風光。以下將重點介紹其幾個主要的景點與特色。
首先,主殿是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的核心所在。主殿內供奉著高達109公尺的福德正神雕像,這座雕像不僅是臺灣最大的土地神像之一,也是北二高中和路段的著名地標。雕像的造型莊嚴雄偉,臉部表情神采奕奕,手持金元寶與 sceptre,象徵著財運與權威。主殿前的石階是參拜者必須攀登的重點地標,雖然總共約500階,但這條石階不僅是通往主殿的通道,也成為了傳說中「時來運轉」的象徵。據說,只要在石階上行走,便能感受到土地公的庇佑,而這座石階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的福德宮以石板搭建,現今的石階則是後續整建的成果,展現了廟宇歷經數百年的修復與擴建。
除了主殿,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的財神殿也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地點。財神殿位於前山入口處,與主殿相隔一段距離,但這座財神殿的建立讓求財的信眾可以省去攀登主殿石階的勞累。財神殿內供奉著五路財神像,並設有五路財神橋,這座橋的結構十分獨特,橋身為紅色,橋面則為金色,象徵財富與吉祥。過橋後,信眾可以獲得一個紅包袋,用以裝載換來的母錢。財神殿的香火十分鼎盛,尤其在春節期間,許多信眾會前來祈求財運,並在財神殿前點燃香火,祈求來年財源廣進。
在主殿後方,有一個特殊的區域,即土地公換錢母處。這裡的設置十分特別,土地公的鬍子、元寶與枴杖都可作為祈求財運的象徵。據說,只要將硬幣投入元寶中,便能從土地公的袖口掉出母錢,這項傳統習俗讓許多信眾感到興奮與期待。換錢母處的設置不僅是對土地公信仰的體現,也展現了廟宇與信眾之間的互動關係。此外,這裡還設有土地公開運招財包的服務,遊客只需支付30元便可獲得一個招財包,這項服務讓許多來訪者感到驚訝與歡喜。
除了主殿與財神殿,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的後山入口也是值得關注的重點。後山入口的石階較為舒適,總共約200階,但這條石階的設計讓參拜者可以輕鬆地走到主殿。後山入口的設置讓許多來訪者選擇從這裡上山,因為這條石階的坡度較小,且沿途有許多自然景觀可供欣賞。後山入口的周圍環境十分靜謐,週末時常有遊客在此拍照、休憩,並感受山林的氣息。
此外,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的周邊景觀也十分吸引人。廟宇周圍的山林景色優美,尤其是在春季,櫻花與梅花陸續綻放,為整個地區增添了一份浪漫與詩意。許多遊客在參拜完福德正神後,會沿著山道散步,欣賞沿途的花景,並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此外,廟宇下方約五十公尺處聳立一塊巨石,地理師稱之為烘爐火母,這塊巨石的形狀與位置被認為是風水極佳的寶地,因此成為了許多信眾前來朝拜的重點。
除了自然景觀,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的歷史背景也十分值得探討。這座廟宇創建於清朝乾隆20年(1736年),至今已有260年的歷史。當時,福建省漳州府紹安客家人呂德進拓墾南勢角時所建,至今在南勢角後方山區的烘爐地,還可以追尋到昔日客家先民的蹤跡。在正殿內,仍保存當時福德宮最古早以石板搭成的「本廟」,形成了極罕見的「廟中廟」特殊景觀。這座石板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時期,現今的廟宇則是後續重修與整建的成果,展現了廟宇歷經數百年的修復與擴建。
總體而言,烘爐地南山福德宮不僅是臺灣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一個結合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的旅遊勝地。從主殿的福德正神雕像,到財神殿的五路財神,再到土地公換錢母處的傳統習俗,每一處景點都展現了廟宇的獨特魅力。而這座廟宇周圍的自然景觀,也讓來訪者在朝拜的同時,能感受到山林的靜謐與浪漫。無論是求財、祈福,或是 simply 欣賞自然風光,烘爐地南山福德宮都是一個值得前來探訪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