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南廳長官邸

原臺南廳長官邸位於臺南市東區,是日治時期保存下來的西洋與日式風格混合建築,曾是臺南廳長的官舍,現為文創園區。洋館與和館分為兩部分,洋館有外廊、通風設計,和館則因火災只剩基礎。周圍有學校與文創園區,結合歷史與創新,讓這棟老建築重新活化,展現臺南的文化與歷史。

原臺南廳長官邸位於臺南市東區育樂街197巷2號,是臺灣現存最具代表性的明治時期木造洋風建築之一。這棟建於1898年至1906年間的建築,結合了西洋與日式建築風格,其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曾作為臺南廳長官舍,後經多次轉手,成為現今的文創園區。整體建築不僅保存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設計理念,更反映了臺灣在殖民時期的歷史與文化特色。

建築的主體部分由兩棟建築組成,北側為洋館,南側為和館,二者以空間分隔,各自承擔不同的功能。洋館是接待賓客的公共空間,而和館則是主人一家人的生活空間。這種「和洋二館」的設計,是當時上流階層的生活方式的體現,也展現了日本殖民時期對臺灣建築的影響。

洋館的建築風格以西洋式為主,屋頂為日式文化瓦,屋身則採用西式木構造,並以竹夾泥牆作為牆體。整體建築採用木構件,包括屋架、屋頂出挑托架、天花、柱頭斜撐、門窗、外廊欄杆等,皆為木製結構。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當時的建築技術,也適應臺灣炎熱的氣候,透過外廊的環繞與通風口的設置,有效改善室內的通風與採光。此外,洋館的臺基為磚砌實體形式,但內部透空設通氣口,與基座相接之階梯使用清領時期紅磚外覆以灰泥,這種設計既強化了建築的結構穩定性,也保留了歷史的痕跡。

洋館的門廊入口處,設有珍貴的明治時代「印花文敷瓦」地磚,這種地磚以精美的圖案與豪華的設計,彰顯主人的身分地位。門廊的欄杆與倒吊寶珠飾,則展現了當時的裝飾風格。此外,洋館的大會客室與休息室,皆採用「重錘式上下推拉窗」,這種窗戶的設計讓窗戶可以根據需要調整開合,並在任意高度停止,這種設計在當時的建築中相當稀有。然而,這種窗戶雖然方便,但不夠密實,強風會震動,豪雨會滲水,颱風來時必須特別塞布條,以防止雨水滲入。

與洋館相對的和館,則是日式傳統木造建築。然而,和館曾歷經兩次火災,其中1998年的大火將和館完全燒毀,殘蹟於2007年遭拆除,現僅以復原的磚墩基礎呈現。和館的殘蹟中,可見到兩處玄關,出土的印花地磚(印花文敷瓦)被特別保留下來,這些地磚的圖案非常氣派豪華,得以彰顯主人的身分地位。此外,在和館殘蹟東側,有一組疑作為洗手檯用途的石雕,四面之內、外側皆有精緻的石雕,應為清領時期遺留的重要文物,這項發現為研究臺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除了建築本身,原臺南廳長官邸的周圍環境也值得關注。建築後方由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接收管理使用,土地則編屬於臺南市政府所有。在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接收使用後,官邸西側原有主入口之前庭土地遭分割並新增一棟二層樓的前臺南一中校長之校長宿舍(現已拆至一層樓並美化)。宿舍前方的防空洞,則是戰時的重要設施,這項發現為研究臺灣戰時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此外,原臺南廳長官邸的周邊環境也因文創園區的設立而更加活絡。目前,原臺南一中教職員宿舍已改造為「西竹圍之丘文創園區」,作為文創產業創新基地,並有多家咖啡廳、花藝店、手工皮件、創意小物等工作坊與店家進駐。這項設立不僅讓這棟歷史建築重新活化,也為周邊的居民與遊客提供了更多文化與休閒的選擇。

在文創園區中,可以見到許多與原臺南廳長官邸相關的文創作品,例如「目目文創」以「Visual」與「Voice」為中心概念,透過NFC(近場通訊)技術,將聲音與文創小物相互結合,讓遊客在欣賞建築的同時,也能體驗到歷史的聲音。此外,「白絮織作 X 目目文創」則是以手織物課程為主的工作室,除織布課程外,也有手織物的商品,目前與目目文創合作,透過NFC技術,將聲音與手織物結合,讓遊客在體驗手織的同時,也能聆聽歷史的聲音。

原臺南廳長官邸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其所代表的時代精神與歷史痕跡。這棟建築不僅是臺灣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與藝術的載體,透過這棟建築,我們可以窺見臺灣在殖民時期的歷史與文化特色,也能感受到當代對歷史的尊重與保存。因此,原臺南廳長官邸不僅是臺灣歷史的重要遺產,也是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載體。

附近的景點
南一中紅樓及小禮堂(原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校舍本館暨講堂)
知事官邸生活館
臺南神學院(原台南神學校校舍暨禮拜堂)
臺南車站
成功大學舊文學院及大成館(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
成功大學禮賢樓(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