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廣福宮

新莊廣福宮位於新莊老街,是北臺灣最早興建的客家廟宇,也是國家二級古蹟。這座廟歷史悠久,最早建於1780年,原名「三山國王廟」,由潮州移民帶來信仰。經過多次重建與修復,現今建築融合了傳統木雕與灰磚白牆,展現客家建築特色。廣福宮不僅見證客家人移民歷史,也是研究信仰傳承的重要場地,其保存狀況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新莊老街的重要歷史遺產。

新莊廣福宮位於臺灣北部新莊老街一隅,是北臺灣最早興建的客家人信仰廟宇,也是新莊老街四大古廟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更是國家二級古蹟。這座廟宇不僅是客家人在臺灣發展歷史的見證,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建築藝術,其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研究客家人移民與信仰傳承的重要場域。

廣福宮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廣東潮州籍人士捐建,最初稱為「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是廣東潮州人信仰的神祇,傳說南宋末年,宋帝避元兵追擊逃至廣東,當地巾山、明山、獨山的神靈化為神兵擊退元兵,使宋帝倖免於難,因而被封為「三山國王」。隨著潮州客家人移民至臺灣,他們將這座神祇的信仰帶到新莊,並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興建三山國王廟作為信仰中心。然而,這座廟宇在光緒八年(1882年)因大火遭毀,直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新竹埔潮籍士紳陳朝綱發起,由潮屬九縣籍民募資重建,歷時三年完成現今的建築形態。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由鄭福仁勸募重修後,廟名改為「廣福宮」,成為今日所見的樣子。

廣福宮的地理位置在新莊老街的東側,與周遭歷史建築如新莊文聖殿、新莊武廟、新莊城隍廟等相鄰,形成老街四大古廟的羣體。其建築風格採街屋式格局,為適應鬧市環境而採縱向發展,構成長條形的空間佈局。整座廟宇為三落兩院的建築形式,前殿為三川脊硬山燕尾翹脊屋頂,正面外簷雕工精細,造型特殊。三川殿的龍柱為降龍蟠柱,柱上雕有八仙人物圖案,龍柱的柱珠浮雕琴棋書畫,展現出精湛的木雕藝術。正殿為硬山燕尾頂,殿內採三通五瓜木結構建築,承接屋頂重量,結構穩重。後殿奉祀三山國王夫人及其他神祇,屋頂為硬山馬背,其承重牆多用粵東的灰磚白牆,是廣福宮營建材料上的一大特色。

廣福宮的建築材料與雕刻藝術也極具代表性。廟體主要使用本土的觀音山石,後殿的牆壁則以昔日來自中國的烏磚建造,堅固美觀。廟內的木雕雕飾生動活潑而富於變化,最大的特點是完全未上彩,散發古樸之特色。廟外有雙獅伏臥,石柱及屋椽雕刻極精細,展現出客家人儉樸的建築風格。此外,廣福宮的屋頂設計也具有獨特之處,三川脊的燕尾翹脊造型,與硬山馬背的屋頂結合,形成整體建築的協調性與穩定性。

廣福宮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它所承載的客家人移民與信仰傳承。作為北臺灣最早興建的客家人信仰廟宇,廣福宮見證了新莊早期移民中有客家人參與的歷史。在清朝時期,潮州客家人來到新莊開墾,並在劉厝圳地區建立聚落,三山國王廟的興建,便是他們信仰與社羣凝聚的體現。然而,隨著十九世紀分類械鬥的發生,潮州移民紛紛遷移至宜蘭、桃竹苗一帶客屬移民集中地區避禍,廣福宮因此乏人照料而香火頓衰,必須依賴遠走客鄉的粵籍移民捐款,才得以勉強維持。直到1888年的重建,使得這座廟宇重新恢復活力,並在1936年的重修後,成為新莊老街四大古廟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廣福宮的保存狀況也展現出客家人對信仰的堅持與對傳統文化的尊重。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座廟宇曾因戰亂、災變而遭受損壞,但其建築結構與雕刻藝術卻得以完整保存,成為研究客家人建築風格與信仰傳承的重要實證。此外,廣福宮的地理位置與周遭歷史建築的互動,也使其成為新莊老街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化進展中,廣福宮作為國家二級古蹟,不僅被視為文化資產,也成為吸引遊客與學者來訪的重點地點。

總體而言,新莊廣福宮以其歷史淵源、建築藝術與文化意義,成為研究客家人移民與信仰傳承的重要場域。其地理位置在新莊老街的東側,與周遭歷史建築相鄰,形成老街四大古廟的羣體,展現出客家人在臺灣的歷史 Footprint。廣福宮的建築風格、材料選擇與雕刻藝術,皆具有獨特之處,使其成為臺灣傳統廟宇的典範。作為國家二級古蹟,廣福宮的保存與研究,不僅對臺灣的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也對全球的建築藝術與宗教信仰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附近的景點
文昌祠
响仁和鐘鼓廠
新莊慈祐宮
新莊廟街夜市
新莊廟街商圈
武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