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一中紅樓與小禮堂位於臺南市東區,是日治時期的重要歷史建築,現為市定古蹟。紅樓為校舍本館,小禮堂為講堂,兩者融合當時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展現日治時期的教育與建築特色。紅樓建於1928年,小禮堂則於1931年落成,兩者皆具獨特設計與細節,如拱圈、洗石子與紅磚等,見證臺灣歷史與文化。戰後,紅樓與小禮堂持續使用,成為教育與文化活動的場所,展現其歷史價值與社會意義。
南一中紅樓及小禮堂,位於臺南市東區,是臺灣重要的歷史建築,具有深厚的文化與建築價值。這兩座建築原為原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現為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的校舍,現為市定古蹟,不僅是教育機構的象徵,也反映了臺灣日治時期的教育發展與建築風格。紅樓為校舍本館,小禮堂則為講堂,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當時學校的重要空間,也成為後續歷史演變的見證。
紅樓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成立於1922年,最初借用竹園尋常小學校的校舍,但隨後因竹園尋常小學校遷至新校舍,該校便取得舊校舍並進行重建。1926年,最早重建的校舍完工,而紅樓與小禮堂則分別於1928年與1931年落成。紅樓座東朝西,整體平面呈L形,南北向的立面在中央主入口處略為突出,主入口設有門廊,三拱圈構成門廊,後接門廳,門廳後方有通往二樓的洗石子主樓梯。二樓山牆上飾有徽章,門廊頂端亦有裝飾。紅樓目前為行政大樓與三年級教室,其建築風格融合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地方特色,展現出日治時期教育機構的建築風格。
小禮堂則由臺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與當時臺北帝國大學文學院、圖書館同為少見的仿羅馬式建築。其西面山牆屋簷有洗石子倫巴底帶,中央為兩層樓高的大圓拱,一樓門框為小圓拱,二樓則有三聯拱窗與一牛眼窗。南側與紅樓以走廊相接,有三個次入口,其中最東邊的拱圈使用磚材,其他七個拱圈則以洗石子柱支撐,柱子除邊緣兩根為單一八角柱外,其他為十四面複合柱。北側有次入口,左右各四扇圓拱窗,外圍為紅磚拱圈,內側為洗石子拱圈,拱圈上有鋸齒圖飾,兩旁拱窗間設有凸柱。室內空間為長方形集會場地,東側為舞臺與後臺準備室,現多用於舉辦「竹園藝廊」展覽,展現其文化價值。
這兩座建築不僅是學校的物理空間,也象徵著臺灣教育史的發展。在二次大戰後,原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的學生多為臺灣籍,因此校務得以持續運作,而以日本籍學生為主的臺南州立第一中學校則陷入停擺。在日中間的過渡期,臺灣名畫家廖繼春在無派任情況下擔任代理校長,積極維護校產,並爭取日人不動產歸屬南一中,這段歷史使紅樓與小禮堂更具文化深意。
紅樓與小禮堂的建築特色,也展現了日治時期的建築技術與藝術風格。紅樓的L形平面與門廊設計,體現了當時對空間利用的考量,而小禮堂的仿羅馬式建築則融合了西方建築元素與本土材料,如洗石子、紅磚等,形成獨特的風格。其拱圈、柱子、拱窗等細節,皆經過精心設計,不僅具有美學價值,也反映了當時建築師的技術與理念。
此外,這兩座建築在戰後的使用與保存,也體現了社會對歷史文化的重視。紅樓現為行政大樓與教室,而小禮堂則用於展覽與集會,使其不僅是歷史遺產,也成為當代教育與文化活動的場所。這使得紅樓與小禮堂在時間軸上,從教育機構轉化為文化空間,展現其多層次的價值。
總體而言,南一中紅樓與小禮堂是臺灣重要的歷史遺產,其建築風格、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教育史與建築史的重要對象。這兩座建築不僅是學校的象徵,也是臺灣社會變遷的見證,其保存與活化,對後續的文化傳承與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