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溪人工濕地

鹿角溪人工濕地位於新北市樹林區,原本是垃圾掩埋場,經過改造後成為生態保護與環境教育的重要場地。這裏結合自然與人工設計,具備水質淨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功能,還能讓遊客學習生態知識。例如生態池區有大片蓮花,吸引許多鳥類與攝影愛好者;初沉池處理污水,利用植物淨化水質;漫地流與草澤濕地則幫助水體自我淨化。濕地每個區域都有獨特的生態價值,是一個兼具休憩與教育意義的景點。

鹿角溪人工濕地位於新北市樹林區,是臺灣重要的生態保護與環境教育基地。這處濕地原為垃圾掩埋場,經過整建後轉變為兼具水質淨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的生態空間,成為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過渡帶。濕地的設計不僅重現自然濕地的環境,更結合了人工工程與生態功能,使其成為一個兼具環境教育、休憩與觀光價值的綜合性場所。以下將重點介紹濕地內的幾個主要區域,以及其生態與環境意義。

首先,濕地的「生態池區」是核心景點之一,這裡在特定季節會開滿大片蓮花,形成一片絨毛般的花海。蓮花的開花週期通常在四月到七月,花期長達數個月,吸引大量鳥類來覓食,也成為攝影愛好者最理想的拍攝地。生態池區的水體經過濕地系統的淨化,水質清澈,周圍種植了多種水生植物,如睡蓮、浮萍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水生生態系。池邊的紅樹林與濕地植物則為兩棲類、昆蟲與鳥類提供了棲息環境,使這處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生態教室。此外,生態池區的水池設計讓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水下生態,例如小魚、水生昆蟲與水藻的生長狀態,也讓濕地的淨化功能更加直觀。

接下來是「初沉池」,這處位於濕地入口處,是污水處理的第一道環節。初沉池的主要功能是讓污水自然沉澱,讓大塊的懸浮物質沉降到底部,減少後續處理的負擔。這處的設計採用自然淨化工法,利用水生植物與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同時也為水體增加氧氣含量,促進水體的循環。初沉池的邊緣種植了多種耐污植物,如香蒲、蘆葦等,這些植物不僅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也為周圍的生態系統提供了庇護。初沉池的設計讓遊客可以觀察到污水處理的過程,也讓濕地的環保功能更加具體可見。

濕地的「漫地流」區域則是模仿自然溪流的設計,這處的水體流動緩慢,周圍種植了多種耐水植物,如蕨類、苔蘚等,形成一個濕潤的環境。漫地流的設計不僅增加了水體的氧氣含量,也為微生物提供了棲息地,促進水體的自我淨化。這處的水體經過濕地系統的處理後,會流入後續的「草澤濕地」,而草澤濕地則是濕地的關鍵部分。草澤濕地沿岸種植了大量親水植物,如慈菇、菖蒲等,這些植物能有效吸收水中的有機物質與重金屬,同時也為鳥類與昆蟲提供了棲息環境。草澤濕地的設計讓濕地的生態功能更加完整,也讓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到濕地植物的生長與水體的淨化過程。

濕地的「近自然式溪流淨化區」是另一個重點區域,這處的水體流動方式模仿自然溪流,周圍種植了多種水生植物,如水燈芯、水蔥等,這些植物能有效淨化水體,同時也為水生生物提供了棲息環境。近自然式溪流淨化區的設計讓遊客可以觀察到水體的流動過程,以及水生植物與微生物的互動,讓濕地的淨化功能更加直觀。這處的水體經過濕地系統的處理後,會流入生態池,成為生態池區的來源。

濕地的「生態池」則是濕地的核心部分,這處的水體經過完整的淨化流程後,會流入生態池,成為生態池區的來源。生態池的設計讓水體在這裡進行最後的淨化,同時也為生物提供了棲息環境。生態池的周圍種植了多種水生植物,如睡蓮、浮萍等,這些植物能有效淨化水體,同時也為鳥類與昆蟲提供了棲息環境。生態池的設計讓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到水體的淨化過程,以及水生生物的生長狀態。

除了這些主要區域,濕地的其他部分也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例如,濕地的邊緣地區種植了多種耐水植物,如紅樹、濕地柳等,這些植物能有效吸收水中的有機物質與重金屬,同時也為鳥類與昆蟲提供了棲息環境。濕地的邊緣地區也為兩棲類提供了繁殖場所,使濕地的生態功能更加完整。

總體而言,鹿角溪人工濕地是一個結合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護的綜合性場所,其設計不僅重現自然濕地的環境,也結合了人工工程與生態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生態空間。濕地的每個區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與生態價值,使其成為一個值得探訪的生態景點。

附近的景點
大漢溪自行車道
土城媽祖田運動公園
樹林原住民主題部落公園
聖瑪莉丹麥麵包莊園
聖瑪莉丹麥麵包莊園
新北市輪椅夢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