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車站

樹林車站位於新北市樹林區,是台鐵縱貫線的重要車站,也是東部幹線對號列車的起點和終點。它不僅是交通樞紐,也是旅客轉乘與休憩的熱門地點。車站歷史悠久,從1941年舊站房建成,經歷多次改建與現代化設備的加入,例如售票電腦化與新站房啟用,反映出台鐵的發展與社會變遷。車站設計有五座月臺,結構清晰,方便列車運轉。周邊有公車、便利商店與充電設施,提升旅客便利性。樹林車站不僅是交通節點,也結合了旅遊與商業功能,成為一個兼具實用與休閒價值的場所。

樹林車站位於臺灣新北市樹林區,是臺灣鐵路公司縱貫線的重要車站,目前為東部幹線對號列車的主要起點站和終點站。作為一等站,它不僅承擔著鐵路運輸的關鍵功能,也因地理位置優越,成為周邊居民與旅客轉乘、休憩的熱門地點。車站的歷史沿革、結構設計與周邊環境,皆展現出臺灣鐵路發展的軌跡,也反映出臺灣城市與交通的互動關係。

樹林車站的歷史可追溯至昭和16年(1941年)9月7日,當時建成的舊磚造站房,是當時鐵路建設的代表作之一。隨著旅客量增加,站房在民國77年(1988年)8月16日進行候車室擴建,82年(1993年)10月19日實現售票電腦化,83年7月27日舊站房拆除,遷入臨時站房,直到87年9月27日新站房啟用。這段歷史不僅體現出臺鐵為應對人口與交通需求而進行的改善,也反映出當時臺灣社會的發展階段。在新站房啟用後,樹林車站正式取代板橋站,成為所有東線列車的起迄站,並於78年後增設後站售票口,以分散人潮與提升服務效率。然而,後站售票口在86年後停止售票,相關特殊車票也隨之消失,標誌著鐵路運輸服務的技術與管理逐步現代化。

車站的結構設計具備跨站式站房,前站位於鎮前街,後站則位於中山路,購票與服務設施設於3樓大廳,與前後站有連通。站內有兩座樓梯,一座進站、一座出站,後站僅有一座樓梯,因原後站出站樓梯被徵用為第三月臺樓梯使用。月臺配置方面,樹林車站共有五座月臺,其中第一、第二月臺為島式,第三月臺為側式,於2007年5月3日啟用。月臺的用途則根據列車行駛方向與線路分類,例如第三月臺主要用於機動調車及始發、終點站列車,而第一月臺與第二月臺則是主要列車通行的區域。這種設計不僅提升運轉效率,也讓不同列車的行駛動線更清晰,避免交通混亂。

樹林車站的周邊環境與交通連結,使其成為重要的轉乘與休憩地點。站內設有公車站牌,與周邊道路系統相連,方便旅客轉乘其他交通工具。此外,車站內有便利商店、爭鮮超市等商業設施,為旅客提供飲食與生活需求。在車站大廳,旅客可使用悠遊卡或信用卡支付車費,這項服務的引入,使鐵路運輸更貼近現代化與便捷性。同時,站內也設有手機充電區與插座,為旅客提供充電與休息的空間,體現出臺鐵在提升旅客舒適度方面的努力。

樹林車站的歷史與現狀,也反映了臺灣鐵路發展的軌跡。作為東部幹線對號列車的起點與終點站,它承載著大量旅客的出行需求,同時也因地理位置優越,成為周邊居民與遊客的轉乘據點。車站的歷史沿革與結構設計,不僅展現出臺鐵在面對人口與交通需求時的應變能力,也體現出臺灣城市與交通的互動關係。例如,樹林車站距離板橋車站較近,旅客可於此轉乘捷運或公車,前往臺北、新竹等城市,這種交通網絡的連結,使樹林車站成為周邊地區的重要樞紐。

此外,樹林車站的周邊環境也具有一定的旅遊價值。車站周邊有許多商業與文化設施,例如附近的商業區、公園與觀光景點,旅客在候車或短暫停留時,可利用這些資源規劃短途旅行。例如,旅客可從樹林車站出發,前往礁溪、大湖等地,體驗臺灣的自然與人文風貌。這也使樹林車站成為一個兼具交通功能與旅遊價值的場所,吸引不同層面的旅客到訪。

樹林車站的運營與管理,也體現出臺鐵在提升服務品質方面的努力。例如,車站內設有站務人員,提供旅客諮詢與協助,並在高峯時段加強人員配置,以應對大量旅客的需求。此外,車站的車次資訊、車費計算等資訊,皆透過電子螢幕與站務人員進行公佈,確保旅客能及時掌握車次動態。這種服務模式,不僅提升旅客的使用經驗,也體現出臺鐵在現代化管理方面的成果。

總體而言,樹林車站不僅是臺灣鐵路運輸的重要節點,也是周邊居民與旅客的轉乘與休憩地點。它的歷史沿革、結構設計與周邊環境,皆展現出臺鐵在應對交通需求與社會發展時的適應能力。作為東部幹線對號列車的起點與終點站,樹林車站承載著大量旅客的出行需求,同時也因地理位置優越,成為周邊地區的重要樞紐。車站的運營與管理,也體現出臺鐵在提升服務品質與旅客舒適度方面的努力,使其成為一個兼具交通功能與旅遊價值的場所。

附近的景點
大同山登山步道
板樹體育館
新北市輪椅夢公園
南寮福德宮
浮洲藝術河濱公園
大漢溪自行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