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坑隧道

二坑隧道位於臺灣內溝村,是內溝煤礦的重要遺跡,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隧道長約五百公尺,曾是煤礦的運輸與通風動線,見證了臺灣煤礦的興衰。隧道內有許多礦工留下的痕跡,如刻字石塊與煤渣。戰後因環境與經濟問題關閉,現為歷史遺產。當地居民仍記得隧道的歷史,每年農曆春節舉辦祭典紀念煤礦文化,隧道也成為研究與參觀的重點。

二坑隧道位於臺灣北部內溝村,是內溝煤礦歷史的重要遺蹟,其位置處於內溝溪與五分渠之間的山區,地形險峻,四周被梯田、果園與竹林環繞。這條隧道是內溝煤礦的關鍵通風與運輸動線,曾是煤礦運作的命脈,也見證了臺灣煤礦工業的興衰。隧道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戰後由臺灣煤礦公司經營,直到1960年代因環境問題與經濟轉型而關閉,如今成為歷史遺產,供人參觀與研究。

內溝煤礦的二坑隧道位於內溝村東側,距離主坑口約三公里,地點處於五指山腳下,隧道入口處有明顯的石構拱門,其上刻有「二坑隧道」的標示。隧道總長約五百公尺,內部由石灰岩構成,牆面有許多因長期挖掘而產生的裂縫與凹陷,隧道兩側有許多礦工留下的記憶痕跡,如刻有名字的石塊、破舊的工具與煤渣堆積。隧道內的照明設備早已不復存在,僅有自然光透過洞口照射進來,形成斑駁的光影,營造出歷史的沉靜感。

二坑隧道的建造歷史可追溯至1930年代,當時內溝煤礦為擴大生產規模,需在山區開鑿新的採煤動線。隧道的設計採用傳統的鑿巖技術,工人使用手工鑿子與風動鑿巖機,沿著山體開鑿隧道。隧道入口處的山坡上,仍有部分未被清除的岩石堆積,顯示當時開鑿的規模。隧道的拱頂結構為圓弧形,以確保穩定性,隧道內的坡度設計則考量到煤礦運輸的需要,使煤車能順利通行。

隧道的用途主要分為通風與運輸兩方面。作為通風動線,隧道內設有許多小孔洞,用以讓礦區的空氣流通,防止煤塵積聚與瓦斯爆炸。這些孔洞的分佈與大小,反映了當時對安全的考量。作為運輸動線,隧道內設有煤車專用的軌道,軌道兩側有明顯的鐵軌痕跡,軌道末端與主坑口相連,煤車需沿隧道行進至主坑口,再由電車運送至地表。隧道內的軌道與車輛結構,至今仍可見其歷史痕跡。

內溝煤礦的二坑隧道在戰後時期曾是臺灣煤礦的重要動線之一,當時的礦工生活與工作環境在隧道內有著深刻的記憶。根據一位現年七旬的礦工回憶,他十歲時便在隧道內擔任坑內掘進工的助手,隧道內的煤塵與煤渣充斥著空氣,工人們需戴著防塵口罩,並在隧道內進行長時間的勞動。隧道內的煤車運輸需在夜間進行,以避免日光照射導致煤塵飛揚,這也成為當時礦工的日常習慣。

隧道的運作過程中,安全問題一直是重點。根據歷史資料,內溝煤礦曾發生過多次礦難,其中一場事故發生在1950年代,當時隧道內的天車軌道因長期使用而出現裂縫,導致天車脫軌,造成多名礦工受傷。這場事故後,內溝煤礦加強了隧道的維護與安全措施,包括定期檢查軌道與隧道結構,並增加礦工的安全訓練。隧道內的礦工宿舍與醫療點也設置在附近,以應對可能的緊急情況。

二坑隧道的歷史也與臺灣的煤礦工業發展密切相關。內溝煤礦在戰後時期曾是臺灣重要的煤礦之一,其產量與品質在當時的煤礦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隧道的運作使內溝煤礦的煤礦能輸送到臺灣各地,包括臺北、高雄等主要城市。然而,隨著臺灣經濟的轉型與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內溝煤礦在1960年代後因環境問題與經濟效益低而關閉,二坑隧道也因此成為歷史遺產。

如今,二坑隧道的遺址已成為內溝村的重要歷史遺跡,許多當地居民仍記得隧道的歷史。根據村內老人的回憶,隧道的入口處曾是礦工休息的地方,隧道內的煤渣與煤塵至今仍可見。隧道的歷史也成為內溝村文化的一部分,每年農曆春節期間,村內會舉辦「煤礦歷史祭」,邀請學者與歷史愛好者參觀隧道,並介紹煤礦的歷史與文化。

二坑隧道的歷史不僅是內溝煤礦的歷史,也是臺灣煤礦工業的歷史縮影。隧道的建造、運作與關閉,反映了臺灣煤礦產業的興衰,也展現了當時礦工的生活與工作環境。隧道的歷史記憶至今仍被當地居民珍視,成為內溝村文化的一部分。如今,二坑隧道的遺址已成為歷史遺產,供人參觀與研究,讓人們記得過去的煤礦時代。

附近的景點
碧龍宮
宏德宮
新北市美術館
鶯歌車站
汪洋居古厝
光明山稜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