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泰山巖

下泰山巖位於新北市泰山區,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廟,融合了清代至現代的建築風格與藝術。廟宇分為前殿、正殿與玉皇閣,裝飾精美,神像配置體現多神共祀的傳統。其歷史可追溯至光緒元年,由頂泰山巖分祀而來,經歷多次修繕與擴建,留下許多碑記與歷史資料。廟宇周圍的環境與文化景觀,如戲臺與橋碑,也展現出臺灣民間信仰與藝術的特色。下泰山巖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象徵,更是該地區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載體。

下泰山巖作為位於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的一座古廟,其歷史與建築特色皆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座廟宇的建立與發展,不僅反映出臺灣民間信仰的傳承與變遷,也展現出清代至現代的建築風格與藝術成就。從其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建築結構到神像配置,皆可見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涵。

下泰山巖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淵源,與「頂泰山巖」形成明顯的對比。由於泰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使得這兩座廟宇在地勢上產生區分,也因此得名為「頂泰山巖」與「下泰山巖」。頂泰山巖建於清乾隆年間,約250年前,由福建泉州安溪人李符記氏的祖先從原鄉迎來顯應祖師奉祀。然而,隨著香火鼎盛、信眾日增,下泰山地區的信眾認為朝山不便,遂於光緒元年(1875年)由黃永來與蔡烏豬等人倡議,自頂泰山巖分祀,建立下泰山巖。這段歷史背景,不僅奠定了下泰山巖的建立動機,也使其成為臺灣宗教信仰中重要的分祀廟宇。

在建築結構方面,下泰山巖的前殿、正殿與玉皇閣皆具備典型的清代廟宇特色。前殿為入口處,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木結構與彩繪裝飾,屋頂為歇山式,屋脊上雕刻有龍鳳等吉祥圖騰,展現出清代建築的精緻工藝。正殿為主祀顯應祖師的空間,殿內的神像高大莊嚴,臉部雕刻細膩,衣飾與手勢皆具備傳統神像的特徵。正殿的左右側殿分別奉祀天上聖母(媽祖)與土地神,側殿的結構與裝飾亦遵循傳統廟宇的設計,如牆面的彩繪與木雕,皆可見匠師的用心。

正殿前方的神桌,供奉著顯應祖師、清水祖師、神農大帝、法主公、太上老君、齊天大聖、關聖帝君、孚佑帝君等神像,這些神像的排列與配置,反映了臺灣民間信仰中多神共祀的傳統。此外,正殿上方的玉皇閣則供奉玉皇大帝、二郎真君、託塔李天王、王母娘娘、許飛瓊仙女、董雙成仙女、觀音菩薩及善財龍女等神像,這些神像的設置,不僅展現出廟宇的規模與尊嚴,也體現出臺灣民間對天上神祇的崇敬。

下泰山巖的建築歷史亦具備重要的歷史價值。自建立以來,經歷多次重修與擴建。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廟宇曾進行擴建,民國56年(1967年)又進行重修,至民國65年(1976年)完成,民國71年(1982年)再修正殿與圓柱等處。這段歷史記載,不僅反映出臺灣廟宇在不同時代的修繕與發展,也展現出信徒對信仰的堅定與對廟宇的重視。廟內的碑記,如大正年間的重修碑記,崁於鐘鼓樓牆面,記載捐資者姓名、金額、用料及收支等細節,這些碑記的內容,為研究臺灣宗教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下泰山巖的周邊環境亦具備文化意涵。廟庭前有泰山橋碑記,記載該橋的建造與歷史,對街則有戲臺一座,戲臺的對聯「如假如真演悲歡離合,是古是今別善惡忠奸」,體現出臺灣民間對劇藝與道德的思考。此外,廟宇周圍的街道與建築,亦受到廟宇的影響,形成獨特的社區文化。例如,廟宇的建築風格與神像配置,不僅影響周邊居民的信仰習俗,也成為該地區的文化標誌。

在神像與信仰方面,下泰山巖的主神顯應祖師,是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其信仰起源與傳承,與臺灣的佛教與道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聯。顯應祖師的佛誕節在舊曆九月十八日,這一天,廟宇會舉行慶典,吸引許多信徒前來朝拜。此外,廟內的護法神林、張二將軍,以及左右龕的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土地神等神像,皆具備特定的信仰意義,反映出臺灣民間對護法神與自然神的崇敬。

下泰山巖的建築與信仰,也體現出臺灣廟宇的獨特文化。例如,廟內的彩繪與雕刻,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象徵著對神祇的敬意與對信仰的承諾。此外,廟宇的結構與空間安排,亦反映出臺灣民間對宗教空間的規劃與利用,如前殿的入口設計、正殿的神像配置、玉皇閣的設置等,皆具備功能與象徵意義。

總體而言,下泰山巖作為一座具有深厚歷史與文化背景的廟宇,其建築結構、神像配置、歷史記載與周邊環境,皆具備重要的研究價值。這座廟宇不僅是臺灣宗教信仰的象徵,也成為該地區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載體。其歷史與信仰的傳承,持續影響著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使其成為臺灣文化與宗教的重要部分。

附近的景點
敢部隊指揮部碉堡遺址(文史影像公園)
泰山娃娃產業文化館
泰山森林書屋
維格餅家 鳳梨酥夢工場
水碓觀景公園
泰山義學坑步道